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治疗 >> ERCP诊治指南2010版转载
自从1968年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let-
rogradecholanglopancreatography,ERCP)问世以来,尤其是
1974年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的临床应用,ERCP已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胆胰疾
病的重要手段。我国ERCP技术起步于1970年代,经过几
代内镜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日益成熟和普及。为规范ERCP操作,促进我国消化内镜技术的健康发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制定了ERCP诊治指南,指南是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及专家经验,结合国内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并将随着ERCP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总论
一、疗效与风险
1.经过数十年的发展,ERCP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微创介入技术,是临床处理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有经验的操作者,经乳头胆管插管的成功率在95%以上,清除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在90%以上,缓解梗阻性黄疸的成功率可在85%以上。
2.ERCP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的侵入性操作,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并不罕见,常见的并发症有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pancreatitis,PEP)、胆管炎/脓毒血症、消化道出血和肠穿孔等,其发生情况见表1。
3.ERCP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较多,一些与患者有关的因素将增加ERCP/EST的风险,如女性、年轻患者、胆红素正常、胆管不扩张、可疑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ofOddidysfunction,SOD)、有PEP史、消化道重建术后、乳头旁
憩室、肝硬化、凝血功能异常、免疫抑制、晚期肿瘤、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重症胰腺炎、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其他心肺合并症等。与操作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反复胰腺插管/造影、乳
头预切开、乳头气囊扩张、胰管括约肌切开、副乳头切开、括
约肌测压等。
4.ERCP操作者应慎重权衡患者的利益与风险,严格掌握操作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ERCP,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DOI:10.3760/ema.j.iaan.1007-5232.2010.03.001
执笔者:200438上海,第二军医医院内镜科(胡冰);医院内窥镜科(麻树人);第二军医大学长
海医院消化科(李兆申)
通信作者:胡冰,Emaii:drhubing@yahoo.cn
万方数据
一“3~
?标准与规范?
表lERCP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条件与准入
1.ERCP应该限于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单位中开展,医院
应设有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放射/影像科、以及设施齐备的内镜室,ERCP的工作需要多
学科相互协同完成,建议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
2.开展ERCP工作的单位应保持一定数量的工作量,开展例数过少不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会增加操作的风险,年平均完成ERCP的例数不宜少于100例(次)。
3.实施ERCP的操作室应设施完备,具备性能良好的X线机,并应具备合乎要求的放射防护措施。操作室内应配备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护设备,有供氧和吸引装置,并备有规定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4.ERCP使用的器械应该俱全,最基本的设备包括:十二指肠镜;导丝、造影导管、乳头切开刀、取石器、碎石器、气囊、扩张探条、扩张气囊、引流管、支架等;内镜专用的高频电发生器、注射针、止血夹等。所有器械应符合灭菌要求,一次性物品应按有关规定处理,常用易损的器械应有备用品。
5.ERCP需要由有合法资质的医生、助手及护士团队协同完成,团队中应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医生,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主持工作。建议根据ERCP操作的难易程度,实施分级操作(见表2)。
6.ERCP的主要操作者及其助手必须接受过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培训,在他人指导下完成至少100例ERCP、30例EST,选择性插管成功率达80%以上者,方可独立或主持操例次的ERCP,还应经常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以不断更新
作。为保持和提高操作技能,操作者应每年完成不少于40例
一114一专业知识。
表2
ERCP常见操作的难度分级
分级
胆道操作
胰腺操作
三、术前准备
1.知情同意:实施ERCP前,操作医生或主要助手应向患者和(或)家属详细讲解ERCP操作的必要性、可能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风险,并由患者或患者指定的委托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不宜过于笼统,而应明确表述ERCP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见附录)。
2.凝血功能检查:拟行EST的患者术前必须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检查时间不宜超过ERCP前72h,指标异常可能增加EST后出血的风
险,应予以纠正。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在行EST前应考虑
调整有关药物,如服用阿司匹林、非甾类抗炎药(NSAID)者,应停药5-7d;服用其他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如clopidogrel、ticlopidine等),应停药7—10d;服用华法林者,可改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内镜治疗后再酌情恢复。
3.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没有必要对所有拟行ERCP患者常规术前应用抗生素,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考虑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①已发生胆道感影脓毒血症,②肝门部肿瘤,③器官移植/免疫抑制患者,④胰腺假性囊肿的介入治疗,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⑥有中一高度风险的心脏疾病患者。建议应用广谱抗生素,抗菌谱需涵盖革兰氏阴性菌、肠球菌及厌氧菌。
4.预防胰腺炎药物:目前尚未证实某种药物具有确实的预防PEP作用。
5.镇静与监护:术前应对患者的病情及全身状况做全面评估,结合单位的实际条件,决定采用的镇静或麻醉方式。
患者常规采用俯卧位或部分左倾俯卧位,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建立较粗的静脉通路以利给药,给予鼻导管持续吸氧。麻醉药物的使用必须遵循相关规定,实施深度镇静或静脉麻醉时须有麻醉专业资质的医生在场,并负责操作过程中的麻醉管理与监护。操作过程中,患者应给予心电、血压、脉搏及氧饱和度等实时监测。
6.术前讨论:疑难患者建议进行术前讨论,最好有多学科人员参与,制订切实的诊治预案,并详细书写讨论记录。
四、术后处理
I.操作报告及影像资料:操作完毕后,主要操作者或助手应及时书写操作报告,需详细描述检查过程中的发现、影像特点及其影像诊断;全面叙述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步骤及其初步结果;如有必要,还需介绍操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建议。操作者应及时为经治医生提供完整的书面报告及影像资料。医疗文书及影像资料应按规定存档管理。
2.复苏与观察:采用深度镇静或麻醉的患者应按规定予以复苏,建议在专设的复苏区由专人照看,密切监察生命体征变化,直至患者意识清醒、肌力完全恢复。患者转出前应交待相应注意事项。
3.并发症的防治:操作后第一个24h是并发症最易发生的时段,应密切观察症状及体征变化。检查当日应禁食
水、静脉补液,以后根据病情逐步恢复饮食。术后3h及次晨验血常规、血淀粉酶/脂肪酶,以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延长观察期;发生胰腺炎或PEP高风险者给予抗胰腺炎药物(如生长抑素类似物和胰酶抑制剂等)。如有明显腹痛,怀疑胰腺炎或胃肠穿孔的病例,应给予胃肠减压,并及时行胸腹透视、腹部超声和(或)CT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并给以相应处理。有胆道梗阻、感染或有中-高度感染风险的患者应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应保持胆道引流管通畅,如果胆系引流不完全、黄疸消退不显著或发生胆管炎时,应考虑尽早再次
内镜介入或行经皮肝穿刺介入。注意观察呕吐物及粪便性状,一旦怀疑上消化道出血,条件许可应及时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并给予止血处理,内镜处理无效时应考虑放射介入或手术治疗。
4.鼻胆管的管理:引流管应体外固定,以防脱出;需观察
并记录引流胆汁量及性状。如取石后留置的引流,待术后恢复正常,造影证实无残留结石可择期拔管;如结石尚未取净,应安排第2次内镜取石或建议手术治疗。因胆管梗阻留置的引流管,通常为短期I临时性引流,可择期接受手术,如近期无手术计划,条件许可建议更换为支架内引流。
5.胆道支架的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支架治疗的目的决定留置支架的时间;嘱咐患者留意支架在位及通畅情况,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黄疸等时,应首先考虑支架失效(阻塞或移位),及时接受检查,必要时重新置入支架。
6.胰管支架的处理:为预防PEP而放置的胰管支架不
宜留置过长时间,建议操作后2周内去除。其他原因留置的胰管支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支架的留置时间,以及是否需去除或更换(详见胰腺疾病部分)。
胆总管结石的ERCP诊治
一、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1.临床表现:典型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会有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Charcot三联征),严重者还可有血压下降及神经精神症状(Re.rids五联征);体检时可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有时可见Murphy征(+);
在发作间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少数患者始终没有明显症状。
2.实验室检查:在发作期患者可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的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见异常,如胆红素、碱性磷酸酶、1?谷氨酰转酞酶及血清转氨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有重症胆管炎的患者,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可能异常;在静止期各项指标可以正常。
3.腹部超声:可显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的病变情况,是ERCP前不可缺少的一线影像诊断手段;但经腹壁超声检查往往不能清晰显示胆总管下段,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假阴性率在30%以上,容易将胆管内气体误诊为结石,同时不能提示胆管下段是否存在狭窄,因此,仅有超声检查结果尚不足以决定是否应该实施ERCP治疗,建议进一步接受其他影像检查。
4.CT:诊断胆管结石的特异性为84%~100%,敏感性65%~93%;可作为二线的影像诊断手段,用于超声检查阴性的患者,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肝、胆、胰及其周围脏器情况的病例。
5.MRI/MRCP:断层M砒检查有与CT类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CP可更直观清晰地显示胆、胰管的病变,对≥3inIn的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率。MRCP对于ERCP前判断病情、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6.超声内镜:EUS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84%一100%。特异性为96%一100%,有与诊断性ERCP类似,其对胆管内微小结石诊断准确率较高,且相对安全,适合于尚未明确诊断的患者。
7.ERCP:诊断胆管结石敏感性在79%一100%,特异性87%一100%。由于ERCP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风险,患者往往需要住院,费用较高,还需承担操作失败及并发症的风险,因而原则上不建议实施单纯诊断性ERCP。
8.胆管结石的诊断:有可疑症彬体征的患者,通过一线、二线检查逐步确立诊断,进而制定治疗方案(图1);怀疑胆管结石的病例建议采用创伤小且诊断率较高的影像检查,如MRCP或EUS,不建议实施诊断性ERCP;如条件许可,建议ERCP前常规接受MRCP检查。
二、病例选择
1.ERCP不能作为一线的诊断手段,应尽量避免行单纯诊断性ERCP;l临床怀疑胆管结石、但无任何影像学证据者,应慎行ERCP;建议ERCP只用于治疗已经确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实施结石的清除或胆管引流。
2.患者已确诊胆总管结石,不论有无症状,如无特别禁
忌,原则上应限期处理;可选用ERCP、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单位的技术条件和操作者的经验综合考虑,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式。建议建立多学科讨论机制,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3.单纯肝外胆管结石且胆囊已经摘除的患者,如无特殊禁忌一般首先考虑ERCWEsT胆管取石。
4.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可考虑3种方式处
理:①ERCP胆管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②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及胆道探查手术,③开腹胆囊切除加胆道探查手术;可视患者及治疗单位的具体情况决定。
5.胆总管结石患者,如胆囊仍在位且无结石、胆囊功能基本正常者,应尽量采用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的方式处理。
6.胆总管结石,患者有T型管在位时,原则上首先考虑经T管窦道应用胆道镜取石。
7.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不是ERCP的禁忌证,应在积极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内镜介入;可行EsT取石,也可先留置鼻胆管或支架进行胆道减压引流,待病情稳定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8.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原则上不是ERCP适应证。肝内胆管多个分支内存在大量结石,尤其是合并肝管狭窄者,ERCP常无法解除肝管狭窄及完全清除结石,一般不宜行EST。肝内外胆管结石,如果肝内结石无法清除,应慎行EST取石,除非肝外胆管结石已造成胆管梗l堑∥感染。
9.胆总管下段存在较长的狭窄,尤其是胰腺段胆管狭窄,即使行EST或狭窄扩张后仍无法解除狭窄,往往难以清除结石,且容易结石复发,此类病例不适合ERCP取石。
lO.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结石,一般不建议单纯行EsT取石。
11.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
如果符合重症指标,或伴有胆管炎或梗阻性黄疸,应尽早(<72h)行紧急ERCP,实施EsT取石或胆管引流,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轻型ABP可先行保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择期采取相应内镜处理。
12.胆总管结石巨大或数量较多、取石困难者,或技术设备条件有限、无法清除结石者,应慎行EST;如有手术禁忌可考虑行胆管引流(内镜或放射介入方式)。
13.伴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行ERCP时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慎行。
14.胃肠重建术后:毕Ⅱ式胃切除患者行ERCP有较大的难度及风险,建议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胃肠Roux—en.Y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胆管空肠Ro呱一即一Y吻合(胆管已横断)等手术的病例,虽然有少数应用气囊型小肠镜成功实施ERCP的报道,但技术上极为困难,原则上首先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15.小儿:d,JL不是ERCP的禁忌,但应严格掌握指征。
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和超声检查
一线检查
(+)J(±)
cT或MRcP或EUS
(+)
一㈩l
J
二线检查
,
,
I
开腹手术
治疗
ERCP诊疗腹腔镜手术
图1a: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断流程
圈Ib: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处理流程
不能配合的/J',JL应在麻醉下实施,建议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一般超过3岁的儿童可采用成人十二指肠镜操作,也可选用tJ,JL专用内镜,但配套的器械有限。尽管年轻患者
三、常规操作
1.乳头括约肌切开(EST):EST应在选择性胆管深插管之后,确诊胆总管结石并有可能予以清除时实施。建议采用拉式弓形刀,并保留导丝以便进出胆道。电流模式可采用纯切、混合或脉冲(“eMo—cut”)模式等。胆管EST应沿胆道的轴线方向进行切开,一般为乳头的ll点至12点方向,应缓缓匀速切开。避免在同一部位通电时间过长,或行“拉链式”快速切开。应根据结石的大小以及胆管壶腹段的长度决定切口的长度,还应避免“外大内小”的无效切开,以便于结石取出为原则。
行EST总体是安全的,但条件许可时,应尽量保留或部分保留括约肌功能,并应做好放射防护与生命体征监测。
16.孕妇:妊娠期间施行ERCP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技术困难,只有当胆管结石引起胆管炎、胰腺炎等时方考虑ERCP介入;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操作推迟到妊娠中期(4—6个
月)实施,并应做好孕妇及胎儿的放射防护与生命体征监
护。存在妊娠并发症的孕妇,如胎盘剥离、胎膜断裂、惊厥或先兆流产等,应视为禁忌。
2.乳头气囊扩张(endoscopicpapillaryballoondilation,EPBD):EPBD可以作为代替EST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具有降低术后出血并发症、操作相对容易、有可能部分保留括约
肌功能等优点,尤其适合年轻患者、胆囊未切除、肝硬化或凝
血功能差、憩室旁乳头、乳头有效切开困难以及毕Ⅱ式胃切除术后患者等;但EPBD可能增加PEP的风险。应根据结石的大小及胆总管下段的粗细选择适宜直径的气囊,一般采用与结石大小相仿但不超过胆管口径的气囊;建议采用带有压力表的注射器,应用稀释的造影剂进行加压;应在透视监控下逐级缓慢增加压力,直至狭窄环消失或到达满意的口径。
避免盲目或快速加压造成组织损伤。采用大口径气囊
(>10mm)扩张前,建议先行小到中等的乳头括约肌切开。有助于胆管开口的有效扩张,并减少PEP的发生。
3.取石:Dormia取石网篮和球形气囊是最常用的取石工具,前者一般用于取出中小结石,后者多用于较小结石及碎片的清除。取石应遵循“先下后上”、“先小后大”的原则,逐一取出结石,避免一次套取过多结石引起嵌顿。将结石拖出乳头时避免暴力外拉,而是通过“向下”弯曲内镜头端、推入并右旋镜身,使用力方向与胆管轴向一致,有利于结石的取出。取石后可用气囊进行肝内外胆管的探查,“清扫”及堵塞造影,以免遗漏结石:
4.支架治疗:对于内镜下难以清除的胆总管结石病例,尤其是高龄、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在胆管内留置塑料支架,有助于引流胆汁、控制感染、减少发作频度,起到一定的姑息性治疗作用,部分较疏松的结石还有可能逐步缩小。长期留置的支架一旦发生阻塞需及时更换。
5.鼻胆管引流的应用:是一种临时性引流措施,主要适
用于已存在胆管化脓性感染、结石尚未取净需要再次内镜介入或手术治疗、怀疑尚有结石残留或担心发生胆道感染的病例。
6.胰管支架的应用:短期留置胰管支架有助于预防PEP,或减轻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对于高风险的病例,如插管困难、采用预切开进入胆管、气囊扩张乳头、或SOD患者等,如条件许可,建议预防性短期留置胰管支架。
三、困难情况的处理
1.预切开:预切开是在常规插管方法不能成功进入胆管时采用的非常手段。对于有经验的操作者,预切开可以提高ERCP的成功率,但该操作的风险较高,容易引起术后胰腺炎、出血、十二指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应谨慎采用。预切开应由受过良好训练的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并仅限于具有绝对ERCP适应证的患者采用。预切开的方法有多种,需根据具体情况和操作者的经验选用。乳头插管困难时的操作流程见图2。
2.机械碎石:较大的结石需用机械碎石网篮将结石粉碎后取出。操作医生及其助手应熟悉碎石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应急碎石是在取石篮嵌顿时使用的非常手段,开展ER-cP取石的单位需配备性能良好的常规碎石器和应急碎石设备。通常机械碎石的成功率在80%以上,少数情况下结石
图2乳头插管困难时的操作流程
3.经口胆道镜:经十二指肠镜插入经口胆道镜,在直视4.体外震波碎石:一般是用于巨大、坚硬、不宜或无法接5.溶石治疗:目前直接溶石疗法不推荐为胆管结石的6.毕Ⅱ式胃切除患者:可采用前视或侧视型内镜进行操
参加本指南修订的专家(以姓氏汉语拼音顺序)郭学刚硬度过高,机械碎石失败,应设法释放结石,建议用其他方法碎石或手术治疗。
下应用液电碎石或激光碎石,主要用于粉碎巨大、坚硬或嵌顿的肝外结石,尤其是机械碎石失败的病例,部分肝内1、2级肝管内结石也可采用该方法清除。
受手术的患者,碎石后再行内镜下取出。其副作用有疼痛、局部血肿形成、血尿和胆管炎等。操作前需留置鼻胆管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
作,也可尝试应用气囊型小肠镜,通过胃肠吻合日、经输入襻空肠反向抵到十二指肠,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肠道损伤。采用较直的导管或特殊设计的器械进行乳头插管,插管
方向与正常解剖时相反(5点方向),也可借助亲水导丝进入胆管。可先留置胆道支架再用针状刀切开胆管括约肌,也可采用EPBD扩张胆管开口,然后实施取石/碎石操作。毕Ⅱ式胃切除患者行ERCP时容易发生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应注意防范。
治疗白癜风要多久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