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症状 >> 3D打印助力医学发展
目前+人已 据专业人士透露,未来湖南将会在新型材料开发、3D打印装备研发、软件设计、产品研发、临床前研究、植入器械表面活性与功能化、临床转化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规划布局。
医院纷纷引入3D打印技术,近日,医院举办首期《3D打印模型及导航板临床应用前海沙龙》。3D打印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骨科手术治疗,成为助力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技术。
2近期3D打印在外科手术中的成功应用1印度将3D打印用于胆囊结石手术上个月,印度SMS医院进行了22次手术,与众不同的是,这22次手术都是通过3D打印技术来辅助精密医疗干预的。这些手术包括胆囊结石手术,这项手术本身难度大,易引起并发症,每年因胆囊结石死亡的人数很多,而在使用了3D打印技术之后,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系数。
CT扫描和插入的微型相机能够帮助手术更好的实施,而3D打印技术与这两项技术的整合将会进一步的提高手术效率。
“在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时,外科医生必须要谨记的就是将胆总管连接到胆囊,并且不能断开,否则情况将变得非常的麻烦。”印度SMS医院的JeevanKankaria医生说到,“但是每一百台胆囊切除手术中就会出现三例这样的事件,从而引起病人的并发症甚至是死亡。但是在有了3D打印技术之后,这个概率就大大的降低了。”
图4人体内胆囊组织的模型
据了解,医生是通过在手术中导入一个微型相机,然后创建一个3D图像。医生通过对3D图像的分析能够对接下来的情况进行一个预估,从而减少并发症和其他负面影响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成本,为医院和病患都降低负担。
2中国成功实施世界最长3D打印脊椎置换术8月3日中国医生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创造了一项新纪录,用3D打印技术为一名罹患罕见恶性肿瘤“脊索瘤”的患者定制了长达19厘米的钛合金脊柱,以替换其因肿瘤切除的3节胸椎和2节腰椎。据了解,这是世界上已报告成功实施的最长3D打印人工脊椎置换手术,术后约两周患者就可以独自直立行走
脊索瘤,是罕见的恶性肿瘤。据主治医生介绍,患者最后3节胸椎和前2节腰椎被肿瘤侵蚀,唯有切除才能挽救生命。能够避开神经和脊髓将5节病医院和医生,在中国寥寥无几,而切除后如此大跨度的支撑重建,在国际上也无先例。
图5医生展示3D打印的钛合金脊柱模型
在术后脊椎支撑方面,传统上使用“空心圆柱体的钛网”作为植入物,但它是竖直的,不具备人体脊柱S形生理弯曲的特点,且稳定性欠佳,可能会出现塌陷、小幅移位,继而带来瘫痪的风险。再者,长达19厘米的钛网目前市场上也无成品。
3D打印定制的人工椎体与自然椎体的形态和长度高度相仿,高度稳定,力学性能上优势显著。以骨科为例,内植物约占病人花费的三分之二,若将3D打印全方位应用到骨科,并且实现产品国产化,未来不仅可大幅降低医疗费用,还可加速国产产品更新换代。相比传统工艺,3D打印产品只需将相关数据录入程序,具有一步成型、零库存的特点。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批准注册的3D打印人体植入物,在中国仅有两项,皆为北医三院骨科团队研制,分别是年获批的“3D打印人工髋关节产品”和今年5月获批的“金属3D打印内植物——人工椎体”。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3D打印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带来的便利也会越来越多。小编稍微总结了一下3D打印用于医学以后的的情景:手术效率提高,风险降低;人体组织配件成本降低,直接成型,没有库存。
DT高分子在线
欢迎联系小编投稿:
投稿
投稿邮箱:zhangls
po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