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病因 >> 附子存得阳气便有新生
汉中附子
李可老中医说: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可治百病;桂附理中汤治百病之要方。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今天,先学习领会李可老中医关于补阳温阳应用附子的学术思想。
后半段,再介绍附子对老年各种疾病(无论外感内伤)的应用和功效。
: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临难习医,具救苦心。天资敏慧,虽未曾亲炙名师,究能得医之本源。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
1、凡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
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故理中汤可治百病(附子理中汤)。
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彭子叫作“阳根”。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6、一部伤寒论,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
7、伤寒六经,实是阴阳两经。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胃——脾——中气之升降而已。中气者人之本气也。万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强者,邪从热化、实化;便是三阳病;本气弱者,邪从虚化、寒化,便是三阴病。医者治病,助人体之本气也。治之得法,阴症化阳,由里出表;治不得法,表邪内陷三阴,步入险境。
8、现代人类体质多虚,阳虚者十分之九,阴虚者百难见一,六淫之中,风寒湿为害十之八九,实热证百分之一二。地无分南北,国不论中外,全球如此,临证万万不可大意。
9、人身各部,头面四肢,五官九窍,五脏六腑,筋骨血脉,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沉寒痼冷顽症,一切肿瘤皆此因。当知病之来路即是病之去路。邪之犯人,由皮毛、肌腠而经络、而脏腑,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积圧,深伏于三阴要害而成病,当遵内经:“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其萌芽”的古训,以麻附细(麻黄、附子、细辛)法,开门逐盗,扶正托透伏邪外出为上。
10、“坎中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一部伤寒论,方,使用桂枝者43方,干姜24方,附子34方,温通阳气之剂占总方的百分之七十强。医圣的着眼点、立足点,全在卫护元阳上下功夫。方,一首四逆汤足矣!生死关头,救生死于顷刻。
春夏之际,以小剂四逆汤养阳,必能对抗一些当代错误生活习惯对人身的伤害,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6%以上。
老年人年老体衰,各种机能减退,而附子有起机能之衰弱,去萎废有起死回生之功。因此对老年各种疾病(无论外感内伤)均可配伍应用。
名医赵锡武认为“扶阳抑阴”在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病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说:以我临床所见,阳虚阴寒之证,实为难辩难治,对年老者要关心其阳衰阴邪旺盛这个特点。有胆量以扶阳救逆,抑制阴邪,常可在危笃之际,化险为夷。
古籍记载: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果《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仍能健啖(dan,吃),否则体弱不克,寿至九十。
老年外感可用附子配参苏饮(人参,紫苏,半夏,葛根,前胡,陈皮,桔梗,枳壳,甘草)。
对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低血压)、中风、痹证、老年震颤、脾胃虚寒,均可用附子而获奇效。
(陕西汉中城固附子)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附子用于救脱回阳
(低血压、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
附子行十二经,追散失之阳,对于虚烦躁动、昏厥、虚脱汗出、脉缓欲绝、心动过缓、口唇紫绀、畏冷发热、心力衰竭、四肢厥冷、呼吸短促,精神萎顿等症,附子具有兴奋呼吸和血管神经中枢,有强心作用。可用附子一号注射液(消旋去甲乌药碱。加入5%葡萄糖静注。或采用参附汤口服。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舒张压,改善慢性心率失常,可用于阳虚病人的温阳及阴虚者的引火归元。
参附及注射液可用于心肌梗塞所致休克及低血压抢救和因感染、创伤、中毒性休克及慢性病晚期极度衰竭的抢救。
对心血管疾病如眩晕、心悸、自汗、无力起床,血压/mmHg,脉搏40次/分的高血压冠心病并发性早搏,用附子10g、半夏20g、瓜蒌60g、桂枝、人参、麦冬、五味子,六剂自汗止。10剂可下床活动,脉率60次/分,血压/90mmHg。
对于气虚无力,低血压可用附子加补中益气汤治疗。对中风脱症,昏扑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鼾声、遗尿、或四肢清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之症,急投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也常可望转机。
附子用于散寒止痛
附子有镇痛、镇静、局麻作用。附子与白芍配伍利于调气血,调寒热,调虚实可用于头痛、胃痛、腹痛、肋痛、经痛、痹症。如治肋痛陈发加剧,不欲食,舌淡红,苔白滑,肝肋下4厘米,中等硬触痛,西医诊为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高位不全梗阻,胆总管结石,肿瘤用附子10g、白芍25g、柴胡15g、枳实10g、甘草10g、白术10g、郁金10g,5剂痛减,加陈皮服月余症消失,肝稍触及无触痛,隔日服15剂,二年无复发,如常人参加田间劳动。
附子用于癌症
“寒凝血脉”是恶性肿瘤,特别是耐药肿瘤的发病机制之一,并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具有“温阳散结”功效的附子、乌头合理临床应用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稳定肿瘤病灶,提高临床缓解率。相关基础研究证实:乌头碱体外能逆转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KBV)的多药耐药性,其抗耐药机制与该成分能够下调多药耐药相关蛋白(Pgp)表达,并通过影响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多种基因,特别是影响MAPK信号转导系统等途径,最后作用于多药耐药基因(mdr1)而起到抗肿瘤耐药效应。
附子行十二经,破积聚,血瘕,散恶血,活血化瘀有起死回生之功,是必用之品。并加熟地或白芍用以监制,勿使过燥;加入攻下药大黄,元明粉,二丑,槟榔,枳实;为防攻下药苦寒伤脾胃;配伍党参、白术、木香、厚朴、枳壳;及其他止痛、止呕、活血、退热、止汗等药品共同组成抗癌方
附子用于暖肝熄风治老年性震颤
附子温脾肾,肝肾同源,亦有暖肝柔筋熄风作用。泮小骅[5]治一四肢震颤,肌肉跳动,上肢为甚,夜间为多,共济失调,脉细,舌淡胖苔白。西医诊为老年震颤。用制附片12g、茯苓15g、生龙牡各20g,白芍、白术各10g治疗半月发作次数减少,有时1-2天无发作,持续时间缩短,震颤程度减轻,牙齿不打颤,继续治疗数月愈,随访三年未复发。
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
附子有引阳入阴之功,如咽喉肿痛反复发作红肿,施苦塞无功,用滋阴乏效。因蜜炙附子含化咽汁治喉痹或单味附子盐水煮过频呷服,日1-3克治慢性咽炎之咽干痛,或配入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玄参、丹皮、白芍、贝母、薄荷、甘草)。如一例咽痛二月,服清热解毒药,抗生素无效,口唇绯红,舌淡少苔,咽红肿几成雍塞,舌燥脉细,投养阴清肺汤加附子十克,三剂咽痛消失。附子具潜降浮阳,具有引火归原之妙。复发性口腔溃疡,属虚寒体质者,
用附子理中汤取效。对阳浮于上,无根之火上浮无制者,用单味制附子3-6克煎服或醋调外敷足心即效
附子治盗汗,自汗
张景岳云:古云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以余观之,盗汗亦多阳虚。阴症自汗或盗汗是气虚皆不可妄用凉药。以败阳气。若阴阳俱虚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主之。若气虚火衰之甚者,用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主之。如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盗汗不止,用百合固金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治疗,配合五倍子调丹田治二月余无效,舌淡苔白脉沉弱。用附子12g、肉桂5g、萸肉10g、五味子5g、黄芪20g一剂汗止,五剂未再盗汗。对年老阳衰盗汗亦可用附子。对自汗症,卫外之阳不固用芪附。脾中之阳抑郁自汗用术附,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用参附。
(、7、30汉中南郑附子)
附子治尿频
对肾阳虚损,膀胱失约尿频,用附子可收捷效。高德元治一35岁女性,尿频尿急年余,每10-15分钟需解小便一次,重则失禁,用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加鹿角霜30克,或淫羊藿20克,附子每剂40克,服一剂好转,三剂而愈。
附子用于治肾病
附子温肾阳,是治疗各种肾病良药。
治一七十五岁男性,下肢浮肿,腹水、尿检蛋白、红白血球、糖、脓细胞俱全,蛋白倒置,面萎黄,纳极差,用西药医治近二月无效。用附子,鹿角霜于温补药中,三剂显效,十剂愈,随访15年仍能在田间劳动。
(年6月26日汉中药农收获附子)
附子用治发热,戴阳症
虚寒阳越,出现寒热往来,发热时身如燔炭,口干渴,饮入则吐。发冷时寒入骨髓,暑日亦欲复被就火,体胖面白,舌淡胖,口淡纳差,小便清长,晨始发热,入夜寒战难眠,用附子、党参、当归、白芍、青蒿、甘草、一剂夜遍体温暖,安然得眠。晨起虽发热,但比往日大减,神爽,再二剂愈。
韩某,因风寒身热不解,胸脘满闷不舒,先解表后清热十几天身有汗而热不解,胸闷更甚,用大量凉药症仍不解。见表情呆滞,语言低微,脉大重按无力,舌黄厚腻,用熟附片、炮姜、砂仁、陈皮、米仁各15克,三剂诸症减,再加吴萸15克,二剂愈。
附子补虚
气虚用四君,血虚用四物,虚甚者俱宜加熟附。四君四物皆平和宽缓之剂,须得附子强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热毒,本不可轻用但有病病当之,虽暑月亦可用也。但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参地甘草之类以制其刚斯无往而不胜矣。时珍曰:“附子熟用峻补”。附子温肾阳可补肾阳虚和脾阳虚。阴虚者可引火旧原。与补血药同用,以滋养不足真阴。
(农民收获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