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胆囊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胆囊炎指胆囊管阻塞后胆汁或胰液等化学刺激和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好发于中年人和肥胖者,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2~3倍;慢性胆囊炎是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及反复的急性发作,使胆囊纤维化萎缩或增生肥厚、囊腔缩小、功能丧失,70%是由胆囊结石引起的,少数为慢性非胆石性胆囊炎,如胆囊运动障碍、感染、胰液反流等所致,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慢性起病,在老年人中多无临床症状,被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炎。主要症状1急性胆囊炎

起病急,中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可放射到右肩,多发生在夜间,以饱餐和高脂肪餐为诱因。如伴有结石并梗阻在胆囊管,可有间断性胆绞痛。可发生恶心呕吐,严重者呕出胆汁,并造成脱水。当发生化脓性胆囊炎时,可出现高热、烦躁、谵妄等。右上腹有明显压痛,腹部可触到肿大、压痛的胆囊。可发展成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积脓和毒血症;若胆囊壁出现坏死、穿孔,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

1慢性胆囊炎

症状、体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可迅速好转。?胆?w????5?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积脓和毒血症;若胆囊壁出现坏死、穿孔,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

膳食治疗原则

1、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宜暂时禁食,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2、随病情好转,可给予低脂半流质或低脂少渣软食。3、慢性胆囊炎多伴有胆石症,宜经常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4、控制脂肪供给量全日供给脂肪35~45g,分散在各餐,脂肪过量易引起胆绞痛。5、适当限制胆固醇胆石症的形成与食物胆固醇摄入过多有关,过多的胆固醇大部分重新分泌于胆汁中,使胆汁胆固醇浓度呈过饱和状态,导致胆固醇沉淀形成胆固醇结石。因此,胆结石患者的胆固醇摄入量一般以每天低于mg为宜,对重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则应控制在mg以下。少吃或忌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脑、鱼卵、蛋黄、动物内脏等。6、补充磷脂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汁中磷脂只有1/3,磷脂/胆固醇比值为2.3~3.1,而正常人为6.6。临床实验表明胆固醇结石病人(术后留有T形管引流)每日口服卵磷脂10g,胆汁中磷脂/胆固醇比值可由3.1升至5.2。7、碳水化合物胆固醇结石形成与糖代谢也有关,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血糖值偏高,耐糖曲线多呈糖尿病型或隐性糖尿病型,葡萄糖转化为胆固醇及脂肪酸的过程增强,说明膳食习惯与胆石的发生有关系。应以复合多糖如大米、面粉、玉米、马铃薯作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适当降低单糖、双糖的摄入。8、能量能量摄入过多易致肥胖,而胆结石多见肥胖人。研究表明随着体重的增加,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也增加。由于过剩的胆固醇不易转化为胆盐,相当多的部分仍以胆固醇形式存在于胆汁之中,这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9、膳食纤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植物性纤维素能吸附肠道内的胆汁酸,又能促进肠管蠕动而降低其对胆汁酸      10、蛋白质适当增加蛋白质的供给,每人每日供给量以1~1.2g/kg为宜,应多吃富含植物蛋白的豆制品。蛋白质可促进胆囊收缩,有利于胆囊排空,从而防止形成结石。11、水多喝水可以防胆汁淤积,每天饮水量可达~ml。12、烹调时宜用煮、烩、炖、焖等方法,忌煎、炸、爆炒、油氽等。13、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和胆道细菌感染及寄生虫病,如蛔虫、中华支睾虫、梨形鞭毛虫感染等。

不同病期的营养饮食调理

1、急性期急性发作期应禁食,使胆囊得到充分休息,以缓解疼痛。这时可由静脉补充营养,可多饮水,在饮料中补充钠和钾盐,以利于疾病的治疗。疼痛缓解后,可根据病情循序渐进地调配饮食。宜吃清淡流质饮食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碳水化物的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豆浆等食物。病情好转后可食用低脂半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的软饭,如豆腐脑、软面条等。2、慢性期慢性胆囊炎病人忌吃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饮食可使胆囊收缩,引起疼痛及加重病情。因此,慢性胆囊炎病人不宜吃肥肉、猪油和油煎、油炸食品以及油多的糕点。慢性胆囊炎病人忌吃高胆固醇食物。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巧克力等都不宜食用。慢性胆囊炎病人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辣油、五香粉、咖喱粉、花椒面以及烟、酒、咖啡、油茶等,慢性胆囊炎病人也忌食用。因为这些食品均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胃酸分泌过多可造成胆囊收缩,胆道口括约肌痉挛,使胆汁排出困难而诱发胆绞痛。

食物的选择

宜用食物:建议多吃谷类、粗粮、豆类及其制品、新鲜瓜果和蔬菜以及大蒜、洋葱、香菇、木耳、鱼、家禽等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食物。不宜用食物:忌吃内脏、刺激性食物和浓烈的调味品,如辣椒、咖喱、芥末、酒和咖啡等。忌油炸食物。

回复:肝病肝炎冠心病肾病减肥孕妇父母健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zl/138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