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症状 >> 认识IPMNB
这些年来,在行肝肿瘤穿刺或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时,偶尔碰到穿刺或抽吸出胶冻样物质,而不是熟悉的组织或胆汁。由于知识的欠缺,搞得临时不知所措。
本次学习的目的是:多学习一个病的特点,影像检查和影像诊断时更有针对性。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papillaryneoplasmofthebileduct,IPNB)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以往认为的“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胆管乳头状瘤、乳头状癌或腔内生长型胆管上皮癌”等都归类于IPNB范围。
IPNB可分为分泌黏液的IPNB(占1/3)和不分泌黏液的IPNB(占2/3),其中分泌黏液的IPNB又称为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ofthebileduct,IPMN-B)。IPMN-B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ERCP容易发现乳头口胶冻样黏液。
IPMN-B影像表现:
1、胆管不对称扩张(以肿瘤所在胆管扩张最为显著,与其他肝叶、段的扩张胆管不成比例)或动脉瘤样梭形扩张。
2、胆管内肿块或结节,沿胆管黏膜面生长,极少累及邻近器官。动脉晚期强化较明显,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低密度。DWI上肿瘤表现为高信号。
3、黏液密度及信号类似水,胆道造影上黏液表现为胆管内多发沿长轴分布、条状、梭形或不定型充盈缺损。
图①,②为同一IPMN-B患者。MRT2WI(图①)示胆管扩张,内散在多发乳头状肿瘤(↑)。CT增强扫描(图②)呈轻中度强化,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
图③,④为同一IPMN-B患者。T2WI(图③)呈充盈缺损(↑),DWI(图④)呈高信号(↑)。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管腔内多发水螅状突起。
图⑤,⑥为同一IPMN-B患者。横断面CT增强门静脉期(图⑤)示沿囊壁分布的多发乳头状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密度低于肝实质(黑↑),囊性灶与胆管相通(白↑),上游胆管扩张(黑▲)。MRCP(图⑥)示囊性灶与胆总管相通(白↑),囊内多发低信号的瘤体(黑↑)。
图⑦,⑧为同一IPMN-B患者。CT增强扫描(图⑦)示左肝内胆管明显扩张(黑↑),胆管壁较光整,内未见明显肿瘤,周围肝实质萎缩。右肝内胆管扩张(黑▲)。MRCP(图⑧)清晰显示了胆管全程扩张,左肝内胆管(白↑)较右肝内胆管(白△)扩张更明显,胆管内及胆管周围未见实质占位,胆总管汇入十二指肠通畅(方框)。
图⑨,⑩为同一IPMN-B患者。MR增强扫描冠状面平衡期像(图⑨)示右肝后段胆管扩张,胆管壁呈锯齿状突起,胆管外肿瘤强化(↑)。PET-CT(图⑩)示右肝后段18F-脱氧葡萄糖高代谢肿块(↑)。
图11大体病理标本示囊性扩张的胆管内多发乳头状肿物(黑↑)及黏液(白↑)图12病理示含黏液的柱状肿瘤上皮细胞围绕血管轴心排列成乳头状突入胆管,肿瘤细胞内含大量嗜酸性细胞质,核异形明显(HE×40)。
鉴别诊断:
1、与不分泌黏液的IPNB(包括胆管上皮癌)鉴别。后者表现为肿瘤所在胆管节段性局部管腔狭窄、胆管壁增厚或伴胆管外肿瘤侵犯,并上游胆管扩张,而IPMN-B表现为胆管弥漫或局部动脉瘤样扩张,胆管无局部狭窄。胆管上皮癌组织病理特征为富含丰富的结缔组织,动脉晚期为低密度,延迟期明显强化。而IPMN-B动脉晚期强化更明显,延迟期强化不明显,提示肿瘤富血供而无纤维间质,有助于鉴别。
2、表现为动脉瘤样胆管扩张的IPMN-B,需要与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相鉴别,后者为多房囊性病灶,囊腔与胆管不相通。
参考文献
1、应世红,赵艺蕾,滕晓东,等.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和形态分型.中华放射学杂志,,49(1):42-46
2、刘于宝,李萌,钟小梅,等.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影像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48(2):-
医院放射介入科是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医院X线检查和介入治疗两个方面的工作。经省卫生厅审核,准予我院开展所有三级以上介入大手术资质。设有血管肿瘤介入门诊。
优势治疗病种:
1.大肝癌。
2.下肢静脉曲张。
3.下肢动脉闭塞。
医院放射介入科杏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