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症状 >> 确诊肝门胆管癌晚期还可以活多久呢
肝门胆管癌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60岁左右最多,为老年性疾病。肝门胆管癌由于位置特殊,在胆管未被肿瘤完全阻塞前常无特异临床表现,不易引起病人及外科医生的重视。肝门胆管癌早期临床症状多为纳差、食欲下降、厌油腻、消化不良以及上腹胀闷不适等非特异症状,部分病人可反复出现胆管感染。随着病变的进展,可出现阻塞性黄疽的症状和体征,但最使病人注意的是进行性黄疽、皮肤搔痒症和体重下降,这也是肝门胆管癌特征性的临床征象。大多数患者发现已经是晚期了。
胆管癌占人类癌症的2%,美国报告每年发生胆总管癌的患者约例,肝门部胆管癌占胆管癌半数以上(56%一67%),术前1/3患者评估不可切除,2/3术前评估可切除,但术中仅有一半可达根治性切除,20%病理报告为阳性切缘,根治切除的5年生存率9%一33%,其手术死亡率为3%一18%。
联合门静脉切除可提高根治切除率,有文献报道卜剑,肝切除联合门静脉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65%,而未联合门静脉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28%。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具有相似的临床价值,但介入治疗仅仅为一种姑息治疗方案。
肝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因其发生部位特殊、呈浸润性生长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等特点给手术切除造成极大的困难。长期以来,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癌肿。
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对于是否应行扩大根治术、血管切除重建,以及放化疗等的疗效问题,依然是肝胆外科及肿瘤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肝总管与左、右二级肝管起始部之间,主要侵犯肝总管、肝总管分叉部和左、右肝管的胆管癌。
按照国际抗癌协会(UICC)提出TNM分期标准,可把胆管癌分为0~Ⅳ期:0期,原位癌,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Ⅰ期,肿瘤侵及粘膜或肌层,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Ⅱ期,肿瘤侵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Ⅲ期,在上述情况下伴有淋巴结转移。Ⅳa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如肝、胰、十二指肠、胆囊、胃、结肠,有或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Ⅳb期,无论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Bismuth分型:年法国的Bismuth-Corette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的分型现已被广泛使用。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未侵犯汇合部。Ⅱ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Ⅲ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并已侵犯右肝管(Ⅲa)或左肝管(Ⅲb)。Ⅳ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并同时侵犯左右肝管。
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固在胆管癌的治疗中一方面要扶正固本,一方面要祛邪消瘤。本着这一治疗思想,在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很多中成药及中药制剂都应用到胆管癌的治疗中来,且疗效确切,如人参皂苷Rh2。
人参皂苷Rh2是人参中最具抗癌活性的成分,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分化与凋亡,提高患者的生活生活质量。人参皂苷Rh2是能阻断胆管癌细胞的分裂,能诱导胆管癌细胞形成凋亡小体进而程序性的死亡,并且没有毒副作用,这也是抗肿瘤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本身就不是很多,也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此外中晚期胆管癌手术后,辅以中医药治疗,通过扶正祛邪、益气、养血、调和脾胃,能使病人体质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化疗与中药合用,可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病人对治疗的耐受力,同时有疗效相加之功效。放疗时配合中药,可减轻放疗的损伤,促进机体正常功能的恢复,增强体质,提高疗效。
由上文可看出,胆囊癌术后的复发主要是由于术后患者体内残留癌细胞的快速生长,因此可通过控制体内残留癌细胞的生长达到防止复发的作用。如何控制胆囊癌患者术后体内残留癌细胞呢?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服用能提高免疫力和具有抗肿瘤功效的药物。庆幸的是,有这么一种中药现代化分子药物,随着现代中药的发展,人参皂苷Rh2提高免疫力和抗肿瘤功效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首先,人参皂苷Rh2发挥抗肿瘤作用,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系统、影响细胞端粒酶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重要成分的合成与代谢等途径达到抗肿瘤的功效。
其次,人参皂苷Rh2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人参皂苷Rh2可显著提高IL-2活性,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对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也是Rh2优于其他抗肿瘤药物的一大特点。
当然,胆囊癌术后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生活饮食规律,定期复诊,适当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防治胆囊癌术后复发。
现代中药人参皂苷Rh2是人参中的主要起效成分,其提升免疫力、抗癌、抗疲劳等功效已受到广泛的
“百草之王”人参中主要含有三类成分: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和人参烯醇。其中,人参皂苷被认为是主要的药用成分。目前已被证实的人参皂苷有40多种,其中以皂苷Rh2活性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