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2月前,一位60多岁的老爷爷被收治入院,他从20天前起全身逐渐变黄,腹部时不时隐隐作痛,医院看病检查发现是“胆总管占位”,开了点药便回家了。没想到3天前突然全身瘙痒难耐,全身黄疸症状更加严重,于是就被女儿们送到了我院肝胆胰外科住院治疗。经过科里的全面检查,发现老爷爷的黄疸是由于胰腺钩突部有一占位,考虑是胰腺癌。科里马上予以PTCD管减黄且组织了多学科联合诊疗MDT讨论,决定先穿刺明确占位性质,如果确定是胰腺癌就建议进行手术治疗。经过几天的等待,老爷爷的病理结果出来了,是“胰腺低分化腺癌”,但仍有手术机会,需要尽快治疗。但这个时候,老爷爷的两位女儿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父亲病情危重,需要尽快手术抓住这唯一机会;另一方面,手术的风险极大,父亲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一家人要面对术中及术后未知的风险。组里的老师们和两位女儿沟通了多次,却迟迟没有等来确定的答复,甚至一度听到了放弃手术的答案。两位女儿表示:自己回去也查了一些资料,村里也有一些类似的病例发生,让她们对这个疾病的预后没有什么信心,不想让老人在承受更多痛苦的情况下病情没有丝毫改善,只想进行一些简单的药物治疗。但是,科里的老师看到的却是:这位爷爷的胰腺癌尚处早期,如果现在进行手术,把握较高,且术后的预后并不差。面对这样走入误区的病人家属,老师们依然没有失去耐心,和老爷爷的两位女儿进行了多次谈话,从手术成功率、手术的预后、保守治疗的弊端、患者家属角度信息的闭塞等角度,全面地分析了这次手术的必要性。最终,患者的女儿们终于认识到了手术的重要性,也意识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胰腺癌并不是没有一线生机,她们愿意冒这风险,接受手术及后续积极的治疗。几天后,患者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非常顺利,病情稳定后老爷爷便出院等待进一步治疗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人,他们会自己百度查资料、听信街坊邻居、病房里其他患者所谓的“经验”。但是,医生给出的建议往往才是最中肯最有价值的。应该相信医生,基于他们的建议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更多的干扰所左右。题图:pexels投稿及合作:jiajunju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by/148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