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病因 >> 胆石症的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术后病人意识恢复慢时,注意有无因肝功损害、低血糖、脑缺氧、休克等所致的意识障碍。
2)观察、记录有无出血和胆汁渗出:包括量、速度、有无休克征象。胆道手术后易发生出血,出血量小时,表现为大便隐血或柏油样便;量大时,可导致出血性休克。若有发热和严重腹痛,可能为胆汁渗漏引起的胆汁性腹膜炎,需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3)黄疸程度、消退情况:观察和记录大便的颜色,检测胆红素的含量,了解胆汁是否流入十二指肠。
(2)T形引流管的护理: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在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形引流管,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由腹壁戳口穿出体外,接引流袋。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引流胆汁:胆总管切开后,可引起胆道水肿,胆汁排出受阻,胆总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外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等并发症。
②引流残余结石:将胆囊管及胆囊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排出体外。
③支撑胆道:避免术后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狭窄等。
1)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在改变体位或活动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反流。如观察胆汁引流量突然减少,应注意是否有胆红素沉淀阻塞或蛔虫堵塞,是否管道扭曲、压迫。如有阻塞,可用手由近向远挤压引流管或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切勿用力推注。
2)观察记录胆汁的量及性状:胆汁引流一般每天约~ml.量过少可能因T形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所致;量多可能是胆总管下端不够通畅。正常胆汁呈深绿色或棕黄色,较清晰无沉淀物。颜色过淡,过于稀薄(表示肝功能不佳)、混浊(感染)或有泥沙样沉淀(结石)均不正常。
3)保持清洁:每日更换一次外接的连接管和引流瓶。
4)拔管:一般术后12~14d,无特殊情况,可以拔除T形管。拔管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发热,大便颜色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就可以考虑拔管。拔管前先在饭前、饭后各夹管1h,拔管前1~2d全日夹管,如无腹胀、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说明胆总管通畅,可予拔管。拔管前还要在X线下经T形管行胆道造影,造影后必须立即接好引流管,继续引流2~3d,以引流造影剂,减少造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如情况正常,造影后2~3d即可拔管。拔管后:局部伤口用凡士林纱布堵塞,1~2d会自行封闭。拔管后一周内:警惕有无胆汁外漏甚至发生腹膜炎等情况,观察病人体温、有无黄疸和腹痛再发作,以便及时处理。
哪里治疗白癜风权威白癜风治疗方法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