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胆结石当胃病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病率愈来愈高。较大的结石不易引起胆囊的梗阻,病人无任何不适感觉,仅在B超体检时发现。也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饱胀或隐痛,平时有上腹不适及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易误认为是胃病,有的患者会感右上腹及肝区隐痛,由于胆囊炎早期时的胆绞痛发作时间短且可自行缓解,有些患者自服胃药后疼痛缓解误以为就是胃病。

当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时,则出现典型的胆绞痛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同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胆绞痛多在进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在发病早期可以没有发冷及发热,当胆囊有化脓感染时,则可出现发热、恶心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此外,较小的一些结石,可通过胆囊管下降至胆总管内,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等相应的临床表现,发展到这种程度会危及生命。所以自己认为的“老胃病”,一定要检查一下有无胆道系统问题以免延误病情。

个子变矮了?骨质疏松了!

老年人常见的弯腰驼背,大家都觉得是个很自然的现象,很少人会想到有可能是骨质疏松在作怪。其实,老年人的身高变矮就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典型症状。另外,一个老年人常见的额腰酸背痛、骨头痛,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如果腰背部、髋部或四肢的严重骨痛,应该想到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只要想到了,其实诊断很简单,去医院做一个骨密度检查(BMD)就可以了。

多数骨折患者从未接受过BMD检测,也未接受过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因此,有些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在骨折治好后,抗骨质疏松的治疗没跟上,结果再次骨折“二进宫”。因此建议,中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了解自己的骨骼情况,做到明明白白预防骨质疏松症及骨折。

性格不好会致病

性格与慢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的人容易发生不同类别的疾病。如果你爱急躁、太要强,时常担心焦虑,精神紧张,消极敏感,小心慢性疾病“缠”上你。

孤僻,抑郁,多疑善感,好生闷气,自我体验深刻却不愿意表露;沉默寡言,处世冷淡;心胸狭窄,常钻牛角尖,容易记仇,报复心强;易躁易怒,忍耐力差;看什么都不顺眼,喜欢抱怨,有外人就跟外人闹别扭,没有别的人就跟自己闹别扭。这就是典型的“癌性格”。再具体说,抑郁好生闷气,并常常带气吃饭易患胃癌;长期处于失望自卑中的女性易患宫颈癌压抑不得释放、经受克己情绪折磨者易患肺癌怒气难以自制,又常常压抑愤怒,易患乳腺癌……

这话让人惊怵,却也不必被吓着。很少会有人把“癌性格”的诸多特征都占全了,顶多就是占上一两项或几项。据北京“抗癌乐园”的调查,检查出癌症后加重了“癌性格”的患者,早早地都死了,可谓越怕死,死得越快。知道自己得了癌症,试着改变自己“癌性格”的,相当多的“老癌”存活下来。真是应了一句老话:“性格即命运”。

头疼去看看颈椎

曾经人们往往认为头痛是头部的神经和血管出了问题,因而治疗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头部疼痛的部位做针灸、理疗、按摩,口服去疼片等。这些方法的治疗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最终形成“患者头痛,医生也头痛”的局面。其实,大多数头痛是颈椎问题造成的。早在年,就有学者指出颈椎的退行性变和颈部的肌肉痉挛是引起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因此颈源性头痛又被称为颈椎病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由颈椎病及急、慢性颈椎损伤引起,与颈部神经受刺激有关。颈源性头痛患者多有脖子僵硬、活动不灵活,头或脖子一般都受过外伤。头痛的特点主要为反复在枕部、头顶、太阳穴、前额或眼眶周围出现钝痛或酸痛,同时伴有脖子上部疼痛。检查时,脖子周围多有按压痛。

胃痛多吃干的少喝粥

胃到了吃饭的点,会自发运转起来,如果没有食物可供消化,胃就会像石磨一样空转,胃黏膜相互摩擦,就会造成胃炎、胃溃疡等问题。如果赶不上正常时间吃饭,身边要准备一些梳打饼干、酸奶等零食,到了饭点吃不上饭的时候嚼点零食,能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喝粥、吃烂面条能养胃,但这是个误区。吃干饭需要咀嚼,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帮助消化,从而减轻胃肠负担;喝粥的时候人们往往直接下咽,把消化负担全部推给胃肠;另外大量的汤水会冲淡消化液,加重消化不良。胃炎、胃下垂、胃溃疡的病人,除了吃药,平时要吃干的主食,最好是发酵的食物;每顿饭只吃七分饱;每口饭都咀嚼三四十下再咽;平时避免吃酸、辣、硬、凉等刺激性的食物。









































老中医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白癜风症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wh/112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