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病因 >> 完全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云南人后悔
自中国护胆联盟昆明站家庭防石计划暨百强社区联盟启动以来,随着各项爱胆护胆公益事业的不断推进,广大群众的胆囊健康意识都有着很大的提高。但在这其中,也暴露出不少胆囊疾病患者仍旧有着“得了胆囊疾病就必须切胆才能治疗”的过时观点,将切胆治疗当做治疗胆囊疾病的唯一选择。
今天,我们就请中国护胆联盟顾问专家、医院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周正东教授,为大家讲一讲胆囊切除背后的那些事。
据周正东教授表示,通过切除胆囊来治疗胆囊疾病,到现在为止已有多年的历史了。经过这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切除胆囊虽然能起到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疾病的效果,但胆囊功能的缺失对身体的损伤也日益凸显,保胆取石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切除胆囊可能导致胆管损伤
虽然目前胆囊切除从设备、技术方面已经较多年前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但手术过程中造成胆管损伤的问题仍然无法避免。目前国内有统计数据显示,切胆手术造成胆管损伤的概率为2.3%,造成死亡的概率为0.17%。
对患者来说,如果胆管受损,就有可能因此而出现胆漏,并导致腹膜炎、肠麻痹等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出现严重的腹腔脓肿。除此之外,胆管损伤还可能导致梗阻性黄疸、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晚期胆管狭窄等后患,还会引起胆汁性肝硬化,对肝脏造成严重损伤。
而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是在胆囊腔内实施手术,根本不会触及胆管及周围组织,因此可以杜绝胆管损伤的可能。
可能造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
肝脏每天会分泌~毫升胆汁,其中97%为水分。正常情况下,这些胆汁会由胆囊进行贮存,并浓缩30倍左右。一旦人体进食高脂食物,在迷走神经和胆囊收缩素的调节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腔内参加消化。
如果胆囊被切除,此时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而排出却无处可存,不管人体是否需要,胆汁都只能持续不断地排入肠道。进食时,却没有足够胆汁参与消化过程,严重影响人体对脂肪的分解和吸收,从而造成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情况。
可能造成反流性胃炎和食管炎高发
正常人健康的胆囊在收缩时,能将大量胆汁排挤进入肠道,参与到人体的消化当中,这一过程与胃部、肠道正常的蠕动是同步的。而胆囊被切除后,胆汁从肝脏分泌出来后,就会持续不断地进入我们的消化道,极易造成反流进入胃部,导致胆汁返流性胃炎,致使胃部出现糜烂、出血,减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出现慢性病变。
不仅如此,胆囊切除后还可能造成十二指肠液反流到我们的胃部,胃液反流到我们的食道当中,导致反流性胃炎和食管炎发生率升高,间接导致食管腺癌发病率升高,严重时出现烧心样疼痛,呕吐胆汁和体重明显减轻的症状。
导致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升高
胆囊被切除后,胆汁无法浓缩,对胆固醇的分解、消化能力也会大幅降低,就会导致人体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此外,从流体力学角度来说,在胆囊切除以后,胆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的作用,导致了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了胆总管代偿性扩张,从而使胆总管内的胆汁流速变得缓慢并发生旋涡或涡流,导致胆汁内胆固醇出现沉淀聚集,并在胆总管内形成新的结石。
导致结肠癌发病风险升高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大量初级胆酸,而胆汁进入人体肠道后,初级胆酸与肠道中的细菌结合,就会形成次级胆酸。这种次级胆酸会增加肠粘膜的增殖活动,从而导致肠道出现癌变。
一般而言,肝脏分泌的胆汁会在较长时间内贮存在胆囊中,只有进食后胆汁才会进入肠道。而胆囊被切除后,肠道每天24小时都会受到胆汁的冲击,并持续不断的产生次级胆酸,导致结肠内次级胆酸大量增加,加剧了肠粘膜的增殖活动,从而导致结肠癌发病风险显著升高。据欧洲相关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结肠癌发病风险,较未切除胆囊的人群要高45倍。
保护胆囊应该这么做
据中国护胆联盟调查数据显示,在咱们云南,就有超过90%的患者在切除胆囊后感到后悔,纷纷表示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都不会这么贸然地选择将自己的胆囊“一切了之”。对此,周正东教授表示,要避免胆囊被切除,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我们胆囊的健康。
而要保护胆囊健康,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每天吃早餐,平衡一日三餐的荤素搭配,保证每天适量运动,控制好自己体重,积极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此外就是如果患上了胆囊疾病,医院接受保胆治疗,切勿盲目拖延,伤害到正常的胆囊功能。
医院目前采用的“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利用三种内镜软硬结合、优势互补,通过患者腹部和胆囊底部的微笑创口,让医生的视野深入患者胆囊内部,在清晰可见的情况下,精准定位并将结石全部取出,从而达到“取石无残留”的目的。目前医院已通过该项手术成功保住了上万例患者的胆囊,五年跟踪随访发现,结石再生率低于3%,对保护患者胆囊起到了良好效果。
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