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病因 >> 七旬大伯遭遇ldquo致命rdqu
“真没想到,这次腹痛会这么厉害,差点要了我的命。”出院的时候,吴大伯(化名)回忆起这段时间的经历,依然心有余悸。吴大伯今年72岁,患有胆囊结石、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多年。几天前,他突发中上腹剧烈疼痛,家人惊慌不已,赶紧把医院急诊科。经诊断,吴大伯是急性胆囊炎发作,他立刻被转入消化内科住院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入院后,吴大伯持续高热,逐渐出现了喘息样呼吸、血压降低的症状。同时,血液检测指标结果提示吴大伯已经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凝血障碍和炎症指标明显升高等一系列重症感染表现。接诊医师综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吴大伯曾患有胆囊多发结石的病史,考虑不能排除胆总管结石和胆道系统重症感染。后经磁共振胆道检查证实吴大伯的胆总管内有多发结石梗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吴大伯有糖尿病病史,且平时血糖控制不佳,抵抗力较差,加上此刻感染已导致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特殊情况,经多学科会诊后,消化内科决定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道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为最佳手术方案。
此刻,吴大伯病情危重紧急,消化内科立即组织ERCP术前讨论,结合吴大伯的实际情况,消化内科迅速制订了手术诊疗方案: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手术特殊体位,可能发生心肺功能不耐受,建议优先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快速完成鼻胆管引流、缓解胆道压力,病情稳定后择期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
此次手术由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谢欣城主刀,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手术计划实施。由于手术方案制定周密,仅仅半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术后,吴大伯每日胆汁引流通畅,体温逐渐降低,精神明显好转,血液指标复查结果提示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逐渐改善。
术后2周左右,吴大伯生命体征平稳,血压、血糖控制良好,谢医师决定为他实施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手术。手术进行中,谢医师发现吴大伯上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段有多枚类圆型结石,较大者约1.0cm,他细致地将这些黑色类圆型结石一一取出。考虑到吴大伯胆囊内有多发结石,容易掉落至胆总管内造成胆道梗阻再发的情况,谢医师为吴大伯植入了一枚胆道塑料支架来“保驾护航”。
二次手术后,吴大伯恢复良好,并无不适感,胃口也很好,血糖和血压均控制良好。近日,他已出院回家了。
ERCP
ERCP俗称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是一种内镜下微创技术,主要用于胆管结石、良恶性胆道梗阻和胰腺炎的治疗。ERCP有近50余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结合日益改良的碎石技术、鼻胆管和胆道支架植入技术,使得胆道结石清除率逐渐提高,ERCP成为胆道梗阻一线疗法。由于ERCP避免了急诊外科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可在镇静镇痛下进行,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治疗选择。但该技术对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同时术后也可能发生感染、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术前需对病情仔细评估,谨慎操作,术后也需严密观察。医院消化内科已开展ERCP12年,团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
消化内科内镜中心
医院医院重点扶持科室。内镜中心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镜设备,配有最新系列的电子胃镜、电子肠镜、超声内镜、NBI放大胃肠镜,十二指肠镜等。目前内镜中心已开展各种包括静脉曲张性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治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黏膜剥离术、内镜下胰胆管结石取石术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可疑胆胰管病变(包括肝胆胰十二指肠等肿瘤)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等多种高、精、尖微创技术。尤其是在已经开展20年的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镜下治疗(结合硬化剂注射、套扎、组织胶、钛夹、APC等多种方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超声内镜和NBI放大胃肠镜技术的开展,使消化内科在肝胆胰疾病和胃肠道肿瘤等病变评估方面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