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医院——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医院正式关舱。由中建二局承建的该项目2号馆也结束了它的救治使命。从4月9日接收首批患者以来,整个“四叶草”医院总共收治患者人。今天,方舱建设者回望这场难忘的战疫守“沪”经历,心情依然激动……图说:为建设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医院2号馆,中建二局近名建设者曾经夜以继日奋战。采访单位供图(下同)4天4夜交付张床位4月6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医院2号馆全面开工;4月10日,开始验收并逐步移交;4月11日,首批患者开始入住。这样的建设速度,对每一名身处其中的建设者而言,都足够刻骨铭心。那4天4夜的建设时光,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更是毫不为过。从张到张,到张,在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下,2号馆的规划建设床位经历3次扩增,每天都是变化的,必须时刻做好随机应变打硬仗的准备。按照常规进度,5万多平方米的医院建设体量,从资源筹备到各类建筑材料的搭设、安装,至少也要5个月的时间,“奇迹”的背后,是中建二局近名建设者的冲锋陷阵。当援建号令发出,各在沪项目尽锐出战,有些人刚刚结束松江等地疫情隔离点援建,就无缝衔接地投入到这场更为紧张的战斗中。当需要外省增援的通知下达,江苏、湖北、安徽、浙江等省份的建设者,义无反顾地连夜踏上奔赴上海的大巴。所有建设者24小时连轴转,累了就地窝进睡袋,甚至直接坐在地上“眯”上一会。3小时完成技术准备施工现场所有的工作任务,都要在图纸和施工方案的指导下开展。各专业图纸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施工作业面和流水段如何划分?各工序之间如何高效紧密衔接?……技术人员作为建设团队的“先锋军”,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些直接制约采购和施工开展的问题。中建二局技术团队火速对现有图纸进行设计优化和深化,迅速对接物资采购人员,最大化缩短采购周期。同时,迅速确定主要施工方案,确定主要施工流水段,根据施工流水和工序,明确场外场内材料转运方式和路线,确保现场施工组织高效有序。4月6日凌晨,技术团队在进场后的3个小时内完成了全部的前期技术准备工作,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技术支撑。日行上万步跑赢时间在建设高峰期,有近人和约70台机械设备全力施工,日行上万步是大家的常态。“每一个角落的氛围都是紧张到极点,紧张到大家没有时间停下来考虑自己安不安全、累不累,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早点完工,跑赢时间。”这是2号馆区域负责人苏宪新到达援建现场后的直观感受。同是区域负责人的卢伟,在8号上午收到通知,医院要增加10%的床位,顿时工作量骤增,要完善之前一层、三层所有的床位区域插座、安装既有的配电箱、敷设电缆、制作电缆头,同时又要安排人力去安装新增床位的插座、电箱,还有四个护士站的水电安装工作也需要同步施工。忙碌的工作持续到第二天凌晨2时多,“经过几天的辛苦抢工,各支队伍早已是疲惫不堪,大家硬是撑着将分配施工任务通宵完成”,卢伟说。9号中午,卢伟负责的施工区域终于进入尾声。这时他才感觉到来自双脚脚掌的疼痛,连续的奔走,磨破了脚掌,只得换用脚的后半部分着地支撑走路。负责护士站等区域施工的徐江,在返程时接到爸妈的视频电话。“天呐,你咋成这样了?”伴随着那一头惊讶又略带哭腔的一句话,徐江的内心一阵波动。“但是再遇到这样的任务,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值得!”维保团队坚守到最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医院交付后,还有30多名建设者主动留下进行后续维保工作,与医护工作者并肩作战。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背着重重的工具箱,医院每个角落。“防护服厚实,密不透气,工作时费时费力。”维保组组长许宁说,一个来回浑身上下就被汗水浸透,护目镜上都是雾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医院包括10余个专业系统,随便哪个出现异常,都可能威胁医患安危。维保须深入受污染的病区,危险性较建设期间成倍增加。维保团队工作很琐碎,从巡查电路到维修通风系统,再到加固化粪池,必须随叫随到、时刻待命。在许宁的有序分工下,中建二局维保团队下设土建组、机电组和装饰组,维保团队成员与各个病房区的护士长建立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oakn.com//mjccwh/15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