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采用5G+中医远程会医院医院增设个免洗洗手液消毒医院自从疫情爆发,人们对于“零号病人”的寻找从未停止,因为第一个患病并开始散播病毒的患者,往往是疫情爆发的起始点。对于这场疫情中的成都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两个全省“首例”新冠肺炎病人(四川省首例确诊病例、四川省首例境外输入病例)都被及时发现并隔离。而这两次漂亮的截停,医院——医院(医院)。镇守在离双医院,医院镇守着城市南大门,获得了“城市防护衣”的美誉。发现省内首例确诊病例:“医院隔离他,等于救了很多人”1月21日,四川省卫健委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了此前上报的患者杨某为四川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而这一天,距离杨某走进医院就诊并被隔离已过去了10天。1月11日,在医院发热门诊,来就诊的患者杨某很快引起了值班医生的注意:因为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加上有武汉回蓉流行病学史,医生高度怀疑他患的是“新冠肺炎”,第一时间上报,并迅速将他隔离。在该院副院长李卫东看来,医生的快速反应属于“预料之中”。这样的自信来自于医院的未雨绸缪。李卫东称,按照上级要求,针对武汉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医院在去年12月底即就开展了应急演练,医院严格按照流程,一方面将发热患者进行隔离,另一方面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采取防护手段,严防交叉感染。当时,“新冠肺炎”还只是出现在新闻里的名词,四川还没有出现确诊病例。李卫东清楚地记得,这位“首例”患者的确诊可谓一波三折:住院后,杨某病情反复,治疗效果欠佳,排除了多种病原体感染后“新冠肺炎”一直是首要怀疑对象,但当时没有核酸检测盒,一直无法确诊。1月15日,他在医院接受了“支气管镜灌洗取样”检查,将样本送到疾控中心检测后终于得到“阳性”诊断。确诊后,杨某立即转至成都市公卫中心治疗,1月29日顺利治愈出院。“患者在第一时间被确诊,并且没有发生院内感染,说明我们演练、诊疗过程和院感防控都做对了。”李卫东说,后来有患者给医生发来消息:“医院隔离他,等于救了很多人”。继杨某之后,后来医院还完成了多次“高难度”的疑难诊断。49岁的成都人李丽(化名)是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发烧、肺部CT有“教科书式”的病毒肺炎感染表现,然而奇怪的是,她的核酸检测4次结果都显示为阴性。医院专家组多次会诊,为了避免漏诊导致传染更多的人,始终没有放弃对李丽的隔离。本着为患者负责、为广大市民负责的精神,经过风险评估,专家组建议李丽接受了纤支镜肺泡灌洗,尽管这是一种有创检查,但能获取到更精准的检测结果。样本随后送到疾控中心实验室,终于确诊为新冠肺炎。面对一个陌生的疾病,在并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并成功阻断了二代传播,这并不容易,不仅是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高度的责任心。发现省内首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已经很熟练,诊断很迅速”如果说第一次省内首例确诊的过程有些“曲折”,那么在经历了两个月的战“疫”后,医院在省内首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处理和应对上就算得上“轻车熟路”了。医院不仅是成都市新冠肺炎医院之一,也是承担境外输入新冠肺医院之一。3月17日,四川省卫健委通报了省内首例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正是在医院确诊的。“对这个病,心态上、机制上和认识上我们都已经做到很熟练,医生们看CT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肯定是了’,随后得到核酸检测,结果无误。”李卫东说。为了应对疫情,医院紧急改造出第二医学观察病区,设置54个单间病房用于隔离治疗,并第一时间成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四川省康复学会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永生副院长担任专家组长,组内还有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病的主任医师陈云凤教授。据李卫东介绍,专家小组在治疗中起指导作用,组员按照轮流值班的方式,一人负责24小时,面对可疑病例,专家组成员们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oakn.com//mjccwh/1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