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危害 >> 用中西医理论知识对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原因
从头到脚讲健康,用中西医知识对各种疾病的病因、诊断于治疗,必须耐心看完才能明白!
第二章第十五节胆囊疾病
提起胆囊疾病,这是一个让医生和患者都非常头痛的问题,胆囊炎的初期表现出炎症的反应,但西医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在更加严重后通过手术来处理,在患有胆囊炎的整个过程中,病人都在忍受着胆囊炎的疼痛,极大的影响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1、胆囊疾病有几种?
常见的胆囊疾病,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肿瘤等。
具体如下:胆道感染是属于常见的疾病,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和胆管炎,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粘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
①.急性胆囊炎,上腹和右季肋有持续性钝痛,常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小时,并伴发热、恶心和呕吐,并发胆管炎时可出现黄疸,寒颤和高热,右上中腹胆囊区有压痛,肌紧张,有时可摸到肿大的胆囊,左手拇指置于胆囊处随即让患者深吸气时则突感剧痛而停止吸气。
②.慢性胆囊炎,常有咽食有粒消化不良、胃部饱胀和嗳气等症状,除右上腹有轻压痛外无其他发现,胆囊管阻塞时偶可摸到肿大的胆囊。
③.胆囊结石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厌食油腻,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是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入胆总管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
结石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④.肝胆管结石,指胆内管系统显示结石,常于肝胆外结石合并存在,结石的分类多属胆红素结石。
⑤.胆囊上如果长了肿瘤,应该有明显的右上腹疼痛。在进食以后,尤其是油腻的食物、高胆固醇的食物之后,会导致症状加重。发生于胆囊的肿瘤,最常见的是胆囊息肉或者胆囊壁腺瘤,也有一部分是胆囊恶性肿瘤,也就是胆囊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胆囊息肉转变而来的。平时也会有反复的右上腹疼痛,有进行性加重的表现。胆囊息肉如果短期内逐渐增大或者基底部增宽,病变的直径大于1cm,都是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应该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平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甚至查体右上腹有明显压痛点。如果并发胆囊的炎症、浆膜的渗出,还会出现反跳痛和肌紧张,在围手术期也要注意抗感染治疗。
2、最长见胆囊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胆囊炎和胆囊结石:
胆囊炎和胆结石这两种疾病都是属于消化系统非常常见的疾病,这两种疾病通常都是同时出现的,它们是具有因果关系的,胆囊炎一般来说都是因为慢性炎症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特别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胆囊炎患者都是存在胆结石的。
第一就是疼痛,可以表现为右上腹部或者剑突下的疼痛,疼痛可以向右肩背部、向胸部、向剑突下放射,疼痛常在晚间发作,或者是进食油腻食品或者饱餐后发作。其次为消化系统的表现,可以表现为上腹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嗳气、呕吐、大便干稀不调等。
胆不好如果并发严重感染时,还可以出现发热,寒战,黄疸等全国身炎症性的表现。
3、胆囊为什么容易发炎?
①.胆囊是胆囊管末端的扩大部分,可容胆汁30~60ml,胆汁进入胆囊或自胆囊排出都要经过胆囊管,胆囊管长约3~4cm,直径2~3mm,胆囊管内粘膜又形成5~7个螺旋状皱襞,使得管腔较为狭小,这样很容易使胆石,寄生虫嵌入胆囊管。嵌入后,胆囊内的胆汁就排不出来,这样,多余的胆汁在胆囊内积累,长期滞留和过于浓缩,对胆囊粘膜直接刺激而引起发炎。
②.供应胆囊营养的血管是终末动脉,当胆囊的出路阻塞时,由于胆囊粘膜仍继续分泌粘液,造成胆囊内压力不断增高使胆囊膨胀、积水,胆囊壁的血管因此受压而缺血、坏死。当胆囊缺血时,胆囊抵抗力下降,细菌就容易生长繁殖,趁机活动起来而发生胆囊炎。
③.由于胆囊有储藏胆汁和浓缩胆汁的功能,因此胆囊与胆汁的接触时间比其他胆道长,而且,接触的胆汁浓度亦高,当此时人的胆道内有细菌时,就会发生感染,形成胆囊炎的机会当然也就增多了。
其实,胆囊炎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特别是那些经常不吃早饭的朋友,当经过一夜的睡眠后,身体中的胆脏积攒一部分的胆汁,胆脏是一个分泌消化液的脏器,分泌胆汁来就必须找到一个消耗掉的地方。如果长时间的不吃早饭,这些胆汁也就长时间没有代谢出去,那么胆汁的淤积就造成了炎症。
患者要是急性发作的话就会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上腹部有非常剧烈的绞痛,甚至是会蔓延到患者的右边的肩部和背部,如果是非常严重的患者很可能还会导致心绞痛这种并发症的产生,不过最常见的症状还是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现象。
有很多的患者都会常常的感觉到自己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特别是在吃完饭以后会感觉到这种症状异常的强烈,腹部鼓鼓的,根本没有办法正常的消化,因此就会引发腹胀的情况,就连食欲都要比原来有所下降,患者不想要吃任何的食物。
要是从急性转为慢性的患者就不会有那么明显的症状,只是会感觉到自己右边的上腹部有隐隐约约的疼痛,每次吃饭的时候腹痛的情况都会有所加重,不过慢性患者都是会反反复复的发作,每次都是在冬秋两季的时候发作是非常频繁的。
慢性胆囊炎一部分是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但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约70%的病人伴有结石,由于胆结石的刺激,加上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基础上,有过反复多次的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也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隐痛、腹胀、打嗝、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人则感觉右肩胛下、右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另外右上腹肋骨边缘下有轻度压痛。临床上,以慢性胆囊炎更为多见。当然,在过量进食油腻或不洁食物后,也会导致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临床诊断时,通过超声检查一般不难发现这个病。
4、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结石病,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才患上的,在患上以后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医院检查治疗才行。
胆囊结石是怎么得的五大原因导致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一般都是发生在成人身上,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在四十岁以后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这种结石大部分都为胆固醇结石或者是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还有黑色胆色素结石,会让患者出现胆绞痛,上腹隐痛,胆囊积液等症状,那么胆囊结石是怎么得的?
①.得胆囊结石的第一大原因是经常不吃早餐,老是不吃早餐是会让身体空腹时间长,胆汁分泌减少,胆汁的成分也会发生改变,会使胆固醇达到饱和,很容易在胆囊中沉淀,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胆囊结石。
②.第二大原因是饮食不卫生,一些不卫生的食物里是会有蛔虫的,吃进去后就会让蛔虫带入体内,进入胆道,而引起胆道阻塞,而虫卵又可能成为晶核,时间长了就造成胆囊结石。
③.第三大原因长期高脂饮食或者低脂饮食,身体如果大量摄入脂肪后就会导致血液还有胆汁中的胆固醇升高,会破坏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同时还有胆汁瘀积、胆盐或者是卵磷脂沉积,则更容易产生胆囊结石。
④.第四大原因是妊娠期胆囊排空滞缓,在妊娠期的女性会因为雌性激素增加而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或是妊娠期胆囊排空滞缓,产后体重等有关。
⑤.第五大原因是并发症,像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还有胃肠外营养、手术创伤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都会让身体产生胆囊结石。
5、西医治疗胆囊疾病的方法有那些?
下面我们来看看西医治疗胆囊疾病的方法: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很多对胆囊炎不了解,忽视它的存在,其实它的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
由于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因此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尽快减除病痛,从而选择见效快的西医来进行治疗。在西医方面可藉由药物(溶解结石)、手术(取出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饮食疗法(控制胆结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荡法除去结石。
手术治疗方法:
①.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
②.开腹探查胆管取石
③.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
④.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
某些非胆石性慢性胆囊炎可能通过饮食的节制及内科治疗而维持不发病,但疗效并不可靠。已伴有结石者急性发作的机会更多,且可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偶尔引致胆囊癌。故本症不论是否伴有结石,最佳的疗法莫如手术,而最好的手术方法是胆囊切除,只有切除胆囊,才能根本去除感染病灶,防止一切并发症。但症状轻微或长期未曾发作的患者特别是年老并有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不宜随便作剖腹手术,以防止因手术带来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和后果。在胆石症特别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高发地区,约80%的慢性胆囊炎是因胆道结石的反复发作所致。这些病例除胆囊切除以外当然还须并行胆总管切开引流或某种胆肠吻合术。反之,对伴有胆囊内无数小结石(石榴子样的感染性结石),除胆囊切除以外也必须作胆总管之切开探查,以免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中发生后患。一般说来,凡慢性胆囊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而且剧烈者,特别是伴有胆囊结石者,手术切除之效果大多良好;反之如症状轻微,尤其是无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作胆囊切除之疗效可能较差,应予以重视。
对年迈身体条件较差的病人可采用综合保守治疗,如限制脂肪摄入量,服用利胆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临床上还有一些胆囊疾病,如明显的炎症表现,如胆囊积液、胆囊腺肌增生病、胆囊胆固醇沉积症、胆囊神经瘤病等,其临床表现类似胆囊炎,如症状较重时,也应进行胆囊切除术。
急、慢性胆囊炎,目前可以采用的手术方式为保胆取石或胆囊切除,如果术前检查发现胆囊有功能,宜保留胆囊。近来研究报道是肝脏的成石性胆汁形成了胆囊结石(如胆固醇过饱和),所以从年开始,国内开展了微创保胆取石手术,主要是应用胆道镜在术中彻底取出胆囊内的结石。
二、中医虽无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病名。但早在《内经》便有相关论述。
《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不通则痛”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均致胆腑不通,发病多为实证。若久病体虚,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肝阴不足,胆络失养,则“不荣则痛”。本病病位在胆腑,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密切相关。急性胆囊炎以实证为主,慢性胆囊炎以虚实夹杂证多见。急性胆囊炎因病情反复发作可以转化为慢性胆囊炎。
中医认为胆石症是因为脾胃虚弱,酿生痰湿,瘀血内停,瘀而化热,煎熬胆汁以致痰浊,瘀血相互胶结而成结石,一般认为与情致失调,饮食不节,外邪内侵,中焦湿热,虫积以及瘀血阻滞因素有关,多因情绪波动、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而诱发。所以胆结石诱发成因绝不是单一的因素,我们要形成日常的健康生活方式,不暴饮暴食,保持良好心情情绪,多居住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从此远离胆结石。
1、现代中医是怎么样关于胆结石原因的诠释。
中医认为胆囊炎是属于“胁痛”的范畴。肝居胁下,胆又是附属于肝的,胁肋处的疼痛肯定和肝胆有关系。
因为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凡是引起肝气郁滞、经脉阻滞的因素,都会引发胁痛。
胆结石疾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不陌生,尽管现代的医学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胆结石,但是对其也有了大致的定义。相对于中医对于胆结石的诠释而言,现代医学在不健康饮食以及情志不畅等方面已经能够达成共识。但是中医却更好更全面的揭示了胆结石的原因。
①.第一种是情志失调
如果人长期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情志抑郁或易怒伤肝,这将会导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胆硫泄不利,进而湿、痰、热、食、血也随之而至,胆以通降下行为顺,硫泄失常,则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堕阻,湿热内生,时间久了就结聚成石。
②.第二种是饮食不节
大部分是由于暴饮暴食、喝酒或者吃东西没有节制以及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长久居住在湿气重的地方产生,或涉水冒雨,皆可损伤脾胃。日子久了时期就积累了进一步形成了痰,积阻于肝胆,使胆汁排泄不畅而发病;或湿部化热,湿热相博,阻滞中焦,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郁久而成石。
③.第三种是外邪内侵
机体感受到了六淫之邪,尤其是湿气入侵化为热,或者侵脾胃径肝胆,肝胆为邪热侵入,就导致了气机不扬。胆腑之清汁,被邪热侵袭煎灼,日久成石。
④.第四种是虫积
虫积即肠道蛔虫,进入胆腑,影响胆的“中清”和“通降”,阻碍肝胆气机胆汁部滞,日久而成石。
⑤.第五种是淤血阻滞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血行淤阻或湿热望滞肝胆,日久则热与血结,最终可成积或聚;而胆石形成后又可导致被血之症,互为因果。
2、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胆结石属中医“协痛”“黄疸”等范畴,病因由于感受外邪、七情内郁、恣食肥甘厚腻导致肝胆郁结或中焦湿热,肝胆疏泄失常,致胆气郁结久熬成石。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①.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扯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②.胆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③.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黏,恶心欲呕,厌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溏,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④.毒邪炽盛证
临床表现:除有湿热内蕴证候外,尚有寒热往来,神昏谵语,持续腹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治疗方法:宜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⑤、正虚邪陷证
临床表现:隐钝痛持续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皮肤黄晦,间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呈气臌,轻度压痛,肝脏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样。脉象弦数或沉数。
3、经筋治疗
我在治疗时,主要是在背部的肝俞、胆俞等穴位附近找到筋结,将它们揉散开。
实际上,胆囊炎主要表现在右上腹轻重不同的腹胀、疼痛和持续的右肩胛部的疼痛,其中一部分跟足少阳经筋以及背部的经筋出了问题有关系。当经筋紧张痉挛后,就会导致足少阳胆经的经脉不畅,气血郁滞,肝胆功能异常,所以不通则痛。胆囊结石往往容易和胆囊炎同时存在,其原理和治疗上也基本是样的。
在说一下胆经,胆经即足少阳胆经之简称。中医有“少阳为枢”的说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侧面,如同掌管门户开合的转轴,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能够调节各脏腑功能,为十二经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开合失司,可致多种病变。如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偏头痛、胁痛、腿侧部疼痛等。另外,还会出现面部皮肤失去光泽、像蒙有一层灰尘,经常唉声叹气、口苦等预警信号。
另外还可以沿着足少阳经筋循行的路线寻找敏感紧缩的筋结,比如阳陵泉穴附近,因为阳陵泉穴是筋脉所会聚之处,所以筋的问题都可以按揉此穴,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减轻症状。阳陵泉穴下2寸的地方有一个特殊的穴位叫胆囊穴,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特效穴位,肝胆病人一般都会在这附近找到很粗很长的筋结,适当用力把筋结揉开,一般都会取得止痛的效果。最近一位女土胆囊炎发作后在胆囊穴以下这段发现有一条筋结,我在按揉后筋结变软,胆囊炎症状也逐渐消失。
4、经筋按蹻治疗具体方法
①.点、按法:在背部寻找痛点,大多在第九胸椎旁及两侧胆囊穴。用点或按法先刺激背部压痛点3~5分钟,然后刺激胆囊穴3~5分钟。日1次,7日为1疗程。
②.大母指或中食推或揉结右胆囊穴,右肝、胆俞以及双侧太冲穴,日月以舒肝利胆。
③.施掌擦法于两侧胁肋部。
④.点穴治疗胆绞痛:
病种包括胆囊炎、胆石症。取穴:胆俞(双)。指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10~15分钟,痛甚酌情增时。再用大鱼际循本穴上下推揉30次。
⑤.特定手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用扩胸晃法(医者双手搬两肩,膝部抵胆俞穴,向前用力扳晃2~3次)、贯法(医者握空拳轻叩放在百会穴上的一手掌背1~3次)、四指叩击法(根据结石部位分别仰、侧、先仰后侧卧位,自上而下叩击肝区3~5遍,以无痛苦为度)。点按法:点按背部胆俞、肝俞和阿是穴、至阳穴;再点按期门、日月、鸠尾、中脘、阳溪、足三里、公孙、太冲、丘墟,按子午流注法每次取3~4穴,每穴15~30秒,得气为度。每次15分钟,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⑥.推拿背部腧穴对胆囊炎止痛作用的治法:
均以推拿心俞、督俞、膈俞穴为主。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拇指的指腹或大、小鱼际,或用掌根部在穴位上进行按揉,每次10~20分钟,日2次,5日为1疗程。(均伴有肝胆结石,经按摩后疼痛虽缓解,但维持时间较短)。
⑦.胆石症经筋调理四法
第一法:第七至第九胸椎背部压痛点及两侧胆囊穴,用点法或按法重刺激2~3分钟。
第二法:左背部压痛点平面的脊柱棘突作旋转复位。
第三法:沿背部两侧膀胱经用推法治疗,约6分钟,再按胆俞、肝俞、膈俞各1分钟,最后用擦法治疗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第四法:在两侧胁肋部用擦法治疗,以微微透热为度,然后施按、揉法于两侧章门、期门各1分钟,以酸胀为度。
治愈医案:年9月,某女60岁,因患医院就医,由于医生经验不足,诊断为胆结石,手术后逐渐加重,医生只好无耐让她转院治疗,医院就医诊断,做核磁共振发现为癌症晚期。医生以善意的谎言对患者隐瞒对患者说,她没有什么病让她回去该吃什么吃什么。她又到郑大一附院就医,医生看过检查报告时回复同上,不给予她治疗,她经亲戚介绍来郑州广誉远国医馆找我诊断调理,经过中医四诊之后进行经筋、导引、按蹻、针灸、中药调理,一个星期后一切症状大减,一个多月症状基本消失。以下是和患者家属的聊天截屏
第一次调理后的效果
第四次调理后的效果
我治疗好胆囊疾病的案例太多了,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表明。
作者简介:王敬才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经、经筋、导引、按蹻术》传承人。本人自幼酷爱中医,埋首岐黄,熟读经典,在祖传医术基础上,又四处拜诊名医大家,勤求古训,集众家之所长,在调理各种常见、疑难疾病上,疗效彰显高于众法,对各类疑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头晕头疼,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疼,失眠多梦、肠胃病、带状疱疹及后遗症,男女不孕不育、常期低热、面瘫、等各种病症,立竿见影,疗效神奇!医院参加会诊治疗,攻破了医学界对各种疾病不能治愈的奇迹,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并受到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赞赏,被各界人士誉为中医疗法第一人。
本人立志:
探研古今医学经典,
秉承千年非凡医术。
颠覆疑难杂病困扰,
誓为中医疗法正名。
本人长期坐诊郑州广誉远国馆。
并可为患者咨询、预约挂号等健康服务,热线电话,—。
具体位置可百度搜索郑州广誉远国医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