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常识 >> 关于读书的照片,这几张最是震撼人心
第一幅:《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
曾看过一张老照片,让人印象深刻。
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
这张照片拍摄时间于年10月22日。
当年正值二战时期。当天,纳粹德国刚刚轰炸了一轮英国伦敦,荷兰屋图书馆也被炸得残垣断壁、砖石满地。
轰炸机离去之后,照片中的三位绅士就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
当时,图书馆的屋顶已经坍塌,栋梁掉落在地上,遍地是水泥杂物,堆积成如山的垃圾,给人一种破败荒凉的感觉。
但是,硝烟还未散去,尘埃尚未落定,照片中的三位绅士,却静谧地站立在没有倒塌的书橱前。一位绅士手插口袋,仰视书橱,似乎在寻找什么书。
一位靠近书橱,右手摸书籍,似乎在犹豫挑哪一本。
另一位则双手捧书,专注阅读。
三位绅士,立于书柜之前,或仰望,或找寻,或翻读,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废墟读书图。
他们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地在废墟中安静挑书、读书的样子,直击人心,震撼了无数人。
有人说,“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或许,对于这三位绅士来说,阅读不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振奋精神,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法门。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第二幅:医院“读书哥”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武汉“医院”的一张照片曾在网上疯传。
照片里是一排整齐的病床,病人们或玩手机,或聊天,或睡觉。
唯独一位蓝衣青年,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聚精会神地读书。
那一刻,肆虐全城的病毒和所有的纷繁嘈杂似乎都与他无关。
当时,不少网友都被他的从容淡定打动,把他称作“淡定哥”、“读书哥”。
原来,这位被称为“淡定哥”的青年是位博士后,武汉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回武汉探望父母时感染新冠肺炎,住进了医院。
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在病床上专注读书。这份定力和静气,仿若一股清流。
这股清流的源泉,无疑就是书籍,就是知识。
有学者说,世界正处于“风险社会”之中:“黑天鹅”漫天遨游,“灰犀牛”满地撒野,社会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人备感焦灼、愈发迷茫。
而书籍,则是我们抵御风险的盾牌和盔甲,远离逆境的安全阀和防火墙。
虽然照片不太清楚,但内行的网友依然判断出,他当时读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想国”系列丛书。后来,媒体采访了这位博士后“淡定哥”,得知这本书的具体名称是《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作者是著名政治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他在书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善治”需要三个因素的结合:国家能力、法治及问责。书里面还有专门对“中国国家兴起”和“国家建设”的论述。
第三幅:郑州荣苑社区核酸检测的读书父女
年8月初,刚刚经历洪涝灾害的郑州也出现了新冠肺炎感染者,一些区域封控管理,全城正在做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当时有记者录下了这样一段视频:在郑州市惠济区江山路荣苑社区,一对父女在核酸检测排队时,自带板凳,忘我读书。网友说:“你努力的样子真好看,这才是生活学习的榜样。”
疫情蔓延的隐忧之下,人人严阵以待,如临大敌。烈日之下,汗流浃背排着长队做核酸检测,心情难免焦躁,可这对父女却能在队伍里安静读书。
这对父女的镇定自若和全神贯注,让人陡然获得一种沉静的力量。
书籍的力量之一,便是将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寻得一会“此心安处”。
第四幅:路灯下看书的考研学子
在媒体上看到这幅照片。
时间在年12月15日,考研进入冲刺阶段,在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一位备考学生借着路灯看书。
考生头顶,路灯的一束光,仿佛可以驱走北方冬天的寒冷和凛冽,可以赐福一位青年向上的希望和美好的前程。
一下子想到高中时,晚上十点熄灯,但有的同学还想开夜车,便会到楼道里或者厕所里,借着那里的灯光继续看书学习。
与房间里的灯光相比,楼道里和厕所里的灯普遍瓦数较低,昏暗暗的,书得凑近了看才能辨认出来,时间一长,眼睛还发涩,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多年之后才知道,那样的灯光,那样的看书方式,是很费眼睛、最伤视力的。
古有读书人凿壁偷光,有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
之前一直觉得这句话很功利,但年岁越长,越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
古老的读书传说,已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
可眼前的人、眼前的书,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