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四川理塘县支医回来,又赶赴湖北武汉投入战疫一线。还没从高原地区的缺氧中缓过劲,又进入佩戴防护用具造成的缺氧状态。医院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消化内科护士长刘之超就像个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忙碌在援助武汉抗疫的前线。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刘之超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刘之超(中)在抗疫一线年年底,刘之超响应支医号召,成为医院理塘支医队的队员,赴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工作。在海拔超过米的理塘县城,冬季低温高寒,队员们先后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刘之超也不例外,头痛、呕吐、失眠……一系列不适接踵而来。年1月22日,刚从理塘回成都两天的刘之超又回到科室工作。尚未适应,又第一时间响应院党委抗击疫情的号召。原因听起来平淡无奇:我是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党员。↑刘之超在抗疫一线先后在ICU等多个科室工作,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的刘之超,有着27年的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刘之超到底能忙到啥程度呢?首先是需要和队员们搭班,负责临床工作。每4小时一次轮班,实现诊治工作的全天覆盖。“厚重的防护服让动作变得很笨重,再加上缺氧,人也更累。”在高级别的防护保护下,顺畅呼吸再次成为一件难事,熟悉的缺氧憋闷感再次袭来。除了工作,刘之超还需要像“大家长”一样,事无巨细地照顾每一名队员,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每个队员都拿到了电热毯、长疱疹的队员该用啥药、每个队员的房间是否消毒到位,“我是队里年龄最大的一个,就应该把每一个队员照顾好,不让他们的家人担心,医院的兄弟姐妹们担心。”↑穿着防护服的刘之超除了医疗队每天工作的统筹安排,医院“大本营”联系以及和其他医疗队配合的纽带。为此,刘之超成了队里面每天最晚睡、最早起的一位。经过59天持续战斗,先后接诊余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刘之超队长的带领下,医院援湖北医疗队用质量和温度,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为战疫胜利持续输注成都力量。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编辑于曼歌(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yy/170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