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物进入消化道后,只要能通过消化道内两处最狭窄部位:幽门及肠回盲部,就能顺利排出体外,80%~90%的消化道异物可自行排出[1]。只有异物滞留于消化道(超过4~5d)不能随粪便排出体外,或者异物对身体有危害,或异物有锋利尖端等情况,才需要内镜或手术取出异物[2-3]。本院自年5月至年5月共收治小儿消化道水晶球异物6例,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18个月,最小8个月,中位年龄13个月。水晶球全称为七色彩水晶灵,球形,七种颜色,主要成分为水晶泥,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直径0.5~0.8cm,遇水4~6h后直径可增至2.5~3.5cm,呈胶冻样,仍有弹性。均为小儿在玩耍时误将水晶球放入口中,无意中吞下。6例术前均不能明确诊断,入院时呕吐频繁,排便减少。5例在吞食异物4~6h后出现肠梗阻症状,1例腹部检查无阳性体征。6例均于发病后1~2d就诊,均经保守治疗3~5d后肠梗阻症状无明显好转。立位腹平片检查5例提示肠梗阻,1例无异常。6例均血象正常。均以不全性肠梗阻收住院,入院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通便灌肠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2~3d后5例腹胀加重,急予手术探查,术中证实为消化道内水晶球异物。1例误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拟行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术中证实为水晶球梗阻于十二指肠降部,予切开小肠取出水晶球。6例中,4例水晶球已裂变,2例水晶球完整,呈胶冻样。因水晶球在误吞前体积很小,术前仅1例得知有玩水晶球史。6例中,1例梗阻于十二指肠降部,5例梗阻于回盲瓣处。

讨论

  消化道异物是小儿常见急诊。多为患儿误服手中玩耍的各种物品,如硬币、玩具等。消化道金属异物诊断不难,患儿家属大多能提供吞食异物史,且X线检查能诊断几乎所有不透线异物,虽不难准确定位在何处消化道管腔内,但能提示具体方位,给术者指明方向。而对于非金属异物,一般采用B超或钡餐协助诊断。Cerri等[4]认为不透线异物可口服稀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多数消化道异物可经非手术治疗排出体外。婴幼儿常见消化道异物,如硬币,如能顺利通过食管,多数可通过肠道排出体外,X线透视可观察异物的排出情况。当异物位于上消化道,如食管、胃,消化内镜异物取出术成为首选[5]。

  相比其他异物,消化道水晶球异物不但诊断困难,而且经非手术治疗很难成功。目前国内尚无消化道水晶球异物致小儿肠梗阻的报道,水晶球通常在遇水后开始变大,一般在4~6h后即达最大值,约2.5~3.5cm,此时水晶球一般已进入小肠,1例梗阻于十二指肠,5例梗阻于回盲部。本组1例术前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和腹部超声及CT检查,均考虑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中证实为水晶球梗阻于十二指肠降部,且已裂变。5例术前行立位腹平片检查提示低位肠梗阻,腹部胀气较重,超声检查受气体干扰较大,1例超声检查提示右下腹肠腔内囊性肿物,分别于误吞异物4d、5d后予手术探查,术中证实为水晶球梗阻于回盲瓣处而至肠梗阻。

  总之,水晶球误吞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大,导致小儿肠梗阻一般发生在小肠,本组1例梗阻于十二指肠部,并不是消化道狭窄处,可能是此例年龄较小,肠腔较细的结果。患儿经保守治疗后,肠梗阻症状无改善或转为完全性肠梗阻时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引起肠穿孔等并发症。B超在小儿消化道异物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以观察异物的具体位置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特别是对X线检查阴性的异物亦可准确诊断[6]。

全文请见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年第15卷第3期第页,系本平台首发,媒体转载请标明出处。

医学空间—医学学术社群平台

四大主版块:MS.TV,医学文献,行业资讯,医友圈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zl/124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