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一向是比较难治的,虽然发病率不算太高,但总体预后很差,甚至比肝癌还要更难治一些,除了少部分发现及时可通过手术切除之外,大多数的肿瘤在发现时即为晚期,而且手术后的复发率也较高。

有关药物治疗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近年来已经发现部分病人可从药物的辅助治疗中有所获益,包括在其他恶性肿瘤治疗中已证实有明显效果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也都在胆道恶性肿瘤治疗中进行着不断探索性研究。

一、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概述: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包括肝内、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因其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一经确诊往往已处于晚期,且肿瘤容易出现浸润转移,不仅手术切除率低,5年存活率仅为5%,而且即使接受根治性切除的病人5年存活率也仅约16.5%,预后极差。

胆囊癌(GallbladderCarcinoma)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胆道肿瘤等),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其发病主要和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保胆取石有关。

胆管癌(carcinomaofbileduct)排不进常见肿瘤的前十位,如果肿瘤长在肝内胆管,称为肝内胆管癌(以前归在肝癌里),如果肿瘤长在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这一部分,则称为肝外胆管癌,大多数胆管癌的生命也就是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其发病和胆管结石、炎症、寄生虫、先天性异常和自身免疫有关。

二、胆道恶性肿瘤的化疗怎么做最有效?

1、手术后辅助化疗:

胆道恶性肿瘤即使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依然有较高的复发率,特别是肿瘤相对较晚、肿瘤切除不够彻底、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更需要化疗,目前首选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包括奥沙利铂+吉西他滨、口服卡培他滨等,特别是口服药物,由于使用方便,而且效果还不错,有研究显示口服卡培他滨可以显著延长手术后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化疗组25个月vs.观察组18个月)和总生存时间上(化疗组51个月vs.观察组36个月),卡培他滨有望成为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用药。

2、无法手术的一线化疗:

60~70%病人在就诊时由于已处于局部晚期或广泛转移而无法手术治疗,这时候以全身化疗为主的新辅助治疗成为惟一选择,目前证实最有效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顺铂、草酸铂)。

3、二线化疗:

对于一线化疗失败后的病人,大部分胆道恶性肿瘤病人建议采取对症支持处理(包括胆道支架减黄、抗生素抗感染),有一小部分病人如果体力状况和肝肾功能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FOLFOX方案(5-FU+奥沙利铂)联合对症支持治疗。

三、靶向治疗在其他恶性肿瘤治疗已成“明星”,在胆道恶性肿瘤的表现如何呢?

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恰当的靶向药物,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常用的靶向药物就有不少种类,像经典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贝伐单抗,抗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等都已获得令人欣慰的结果;口服西地尼布(cediranib)是一种针对VEGFR1、VEGFR2、VEGFR3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同时也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

此外,还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类抑制剂——西妥昔单抗(抗EGFR的单克隆抗体),特别是对于HER-2高表达的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有可能获得不错的疗效;阿法替尼(afatinib)则是另一种类似药物,其临床试验还在进行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门胆管癌细胞中表达上调,使用其抑制剂依维莫司(everolimus)可以部分控制肿瘤进展,最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有可能是曲妥珠单抗和依维莫司等药物。

三、免疫治疗

目前认为存在高突变负荷(mutationload)的恶性肿瘤对免疫治疗有效,这就是运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的恶性肿瘤的原理,这种高突变负荷也可存在于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同时错配修复(MMR)和微卫星不稳定(MSI)也可见于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其中5%的胆囊癌、5~13%的肝外胆管癌及10%的肝内胆管癌中可见高水平MSI的表达。此外,如果在恶性肿瘤中存在PD-1及PD-L1高表达,免疫治疗有可能起效,但PD-1/PD-L1作为单药治疗的效果一般,需要与化疗结合。

结语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总体预后差,恶性程度较高,治疗难度非常大,不过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通过化疗、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治疗,已经将病人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这是好现象,至少证实研究的方向没有走错。相信在更多的医学证据和临床指南的指导下,胆道恶性肿瘤有可能像其他恶性肿瘤一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科普达人王东

传递科普知识,促进全民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zl/130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