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症状 >> 医生访谈系列之十四还有一种癌在这里
胆管癌是指发生在肝外胆管,即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肝门部是胆管癌最好发的部位,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本病发现率明显增多。
一般认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石症、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胆汁淤滞和胆道寄生虫感染等于胆管癌的发生可能有关;而胆管的良性瘤如乳头瘤及腺瘤,则可能是胆管癌的一种癌前病变。据临床观察,约20%-30%胆管癌合并有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感染导致胆道感染、胆汁淤滞和胆管周围炎症及纤维化增生可能是胆管癌的原因;有报道认为胆管囊性扩张症有2.8%-28%的癌变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为胆管癌癌前病变,在临床诊断时极难与胆管癌鉴别,据有关该类病人的尸解和肝移植发现分别有40%与9%-36%实际上就是胆管癌。此外,胆管癌的发生还与一些致癌物质如钍、石棉和亚硝胺,以及异烟肼和避孕药有一定的关系。
90%-98%病人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大便灰白,可伴有厌食、乏力、贫血。半数病人伴皮肤瘙痒和体重减轻。少数无黄疸者主要有上腹部疼痛,晚期可触及腹部包块。
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存在着早期发现和手术中的准确诊断难题。此部位的肿瘤,早期诊断常有困难。原发于肝总管的肿瘤,因其较早出现黄疸,故可能得到较早的诊断;但是,由于无痛性黄疸而不伴有胆囊的肿大或胰头肿大,有时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故常误诊为“传染性肝炎”而给予相应的治疗,直到最后才诊断为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可能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或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基础上发生肝胆管癌。合并胆管结石的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断困难,由于此类肿瘤在起病时发展较缓慢,常被误诊为胆管的炎性狭窄施行胆道取石或胆肠吻合术,有的病人曾多次施行手术,直至最后局部肿瘤发展,诊断才得以明确。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癌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难治疗的部位。彻底的手术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惟一的可能治愈的手段。手术包括肝外胆道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上血管“骨骼化”、广泛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纤维脂肪、神经、淋巴组织,必要时切除一侧肝叶(包括尾状叶),重建肝管空肠吻合。
下面介绍本科最近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病例。
病例一:患者1个月前出现尿黄、身目黄染,肝功能检查示转氨酶及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
上腹部磁共振显示肝左叶/肝门区见一不规则片状异常信号影,T1W1呈略低信号,T2W1呈等/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病灶边界欠清,大小约25mm*17mm,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及延迟期可见延迟强化。胆总管上段狭窄,肝总管显示不清,肝内胆管明显扩张,以左叶胆管扩张为著。
入院后行PTCD治疗,黄疸降至总胆红素89umol/L,肝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后手术治疗。手术中切除左半肝、尾状叶、肝外胆道、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纤维脂肪、神经、淋巴组织。
术后病理显示(左半肝+尾状叶)低分化腺癌,胆管切缘未见明显病变。
病例二:患者3天前饮酒后上腹胀痛不适,并出现全身乏力,休息后不缓解,身目黄染,食欲减退。肝功能明显异常。
上腹部磁共振显示肝门区左右肝管汇合处可见结节状充盈缺损,边界欠清,大小约10mm*19mm,T1W1、T2W1呈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ADC未见明确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持续延迟强化。肝内胆管略扩张,胆总管管径未见异常。
手术中切除右半肝、右尾状叶、肝外胆道、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纤维脂肪、神经、淋巴组织。
术后病理显示(右半肝)高-中分化胆管腺癌,切缘未见明显病变。
病例三: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黄染,转氨酶及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
上腹部磁共振显示肝门区胆管内见结节状异常信号,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等-稍低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大小约12mm*10mm,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其上端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远端胆总管未见扩张。
入院后行PTCD治疗,黄疸降至总胆红素76.4umol/L,肝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后手术治疗。手术中切除肝门部肿瘤、肝中央部、肝外胆道、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纤维脂肪、神经、淋巴组织。
术后病理显示(肝门部胆管)中分化腺癌,侵犯神经,肝总管及左、右肝管,胆管切缘未见明显病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