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症状 >> 胆道闭锁闭锁了还看得到吗胆道闭锁的超声诊
瘀胆→瘀胆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病变程度与病期成正比)
肝内胆小管增生,内有胆栓,门静脉纤维化
体积增大,质地变硬,色暗绿,有结节,肝细胞巨细胞变可见
病因:许多证据不支持先天性发育畸形学说。目前,大多认为胆道闭锁是新生儿期的一种进行性获得性病变。是胚胎末期或生后早期的胆道炎症,导致肝外胆道闭塞。其和新生儿肝炎及部分胆总管囊肿同属一个基本病变的不同表现。支持点如下:
常在出生后1~2周才出现症状,渐进性黄疸。
初活检报告为肝炎,表现巨细胞变,后为胆道闭锁。
闭锁胆道周围常见炎症性病变(炎症原因包括血运障碍,病毒,免疫,代谢。目前认为最可能的是病毒性肝炎所致:乙肝、甲肝、疱疹、巨细胞病毒)
临床表现:三联征为黄疸、陶土色大便(无胆汁性大便)深色尿液,肝肿大。皮肤巩膜黄染,黄疸不退、逐渐加重,或消退后再次出现,持续加重
大便颜色变浅至白陶土色
尿色加深至浓茶色
肝脏肿大,肝平脐,腹部膨隆
皮肤瘙痒,抓痕,皮肤弹性差
门静脉高压,肝功能不全:静脉显露,腹水,出血倾向
全身情况:3月后营养不良,发育缓慢,精神菱靡,抽搐
分型(根据肝外胆管闭锁不同部位分型):
1型:最高梗阻部位在胆总管,局限于胆总管的闭锁;2型:最高梗阻部位在肝总管,肝门部囊肿与肝内胆管相通;3型:最高梗阻部位在第一肝门,肝总管闭锁;胆囊、胆囊管、胆总管正常。4型:最高梗阻部位在第一肝门,肝外胆道完全闭锁。超声观察要点:(超声征象无法与分型不对应)
胆囊大小:无意义,可大可小可无
胆囊形态:轮廓僵硬,边缘僵直,或凹凸不规则,或呈波浪状,或呈串珠样,或皱缩呈纤维条状,或有胆囊假性憩室,亦或充盈呈正常胆囊
胆囊壁:缺乏光滑的粘膜,胆囊壁模糊,毛糙、厚度不均
胆囊收缩率:进食前后胆囊体积没有明显变化,收缩率20%以下
肝门纤维斑块:餐后1hTC征(TriangularCordSign),即所谓的三角索征,是肝外胆管纤维化残留于门静脉分叉处,回声增强区域,厚度>4mm。
肝动脉增粗:增粗常>2mm,新生儿正常肝动脉常1-2mm
肝包膜下血流信号增多,但影响因素较多
FibroScan:是一种基于剪切波技术的弹性成像测量方法,可检测肝纤维化,在鉴别胆道闭锁与非胆道闭锁中有一定价值。
并发其他畸形:脾脏发育异常综合征(BASM),十二指肠前门静脉、奇静脉引流的下腔静脉缺失、非典型肝动脉、内脏转位、肠旋转不良、双叶右肺、心脏和胰腺畸形、腹腔内脏转位等。
超声探查注意事项:
只要是检查胆囊,必须要空腹至少3-4小时后显示充盈的胆囊。如果空腹3-4小时后胆囊依然未显示,在患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再持续空腹2小时,期间可间隔多次反复观察。
肝门纤维斑块(TC征),任何累及肝门周围组织的情况都可出现类似TC征,包括肝门周围水肿,纤维化,肿瘤。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进行排除诊断。
胆囊收缩率=(空腹三径乘积-饱餐20-30min后三径乘积)/空腹三径乘积×%。
收缩率80%以上为良好;减弱为60%-79%;明显减弱为40%-59%;差为40%以下
产前超声能否发现胎儿胆道闭锁?
产前诊断胆道闭锁极为困难,进一步磁共振检查可能有所帮助。
孕14W后虽可检出胆囊,但因胎儿过小,胆囊充盈欠佳,无法进行超声诊断及常规测量,16W后可清晰显示和测量。
胎儿胆囊90%情况下可见,胎儿胆囊的不显示通常是一过性的,大多数胎儿胆囊最终会被看到。
胆囊收缩周期在孕期比较稳定,大约每2.5-3.7h收缩一次。而晚孕期胎儿胆囊排空可维持至出生后,最长可达10周(胆囊不显示)。初次扫查不显示胆囊者,嘱其4小时内反复扫查,仍不显示者拟诊为胆囊不显示,产前通常建议间隔3~4周复查。
在任何情况下看不到胎儿胆囊,都要怀疑胆道闭锁,需密切随访。
相关的先天性解剖异常最常见的是胆道闭锁-脾畸形综合征(BASM综合征),如脾不全、脾过长和反位等,而如无脾、多脾和反位。如果胆囊未显示,应仔细观察胎儿脾脏,如果脾脏异常,则患胆道闭锁的可能性更高。
孕期多次产前超声检查胆囊均未显示,应行羊水穿刺,胆道闭锁患儿肝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P)水平很低。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胆囊与胆道畸形和非整倍体关系不大,出生后常正常。
如果反复检查都不见胆囊,可能与某些病理情况有关,并非绝对就是胆道闭锁,还有可能是囊性纤维化、非整倍体、胆囊发育不良。
治疗及预后: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应该尽早接受“葛西术”(Kasai术),全称肝门空肠吻合。接受成功的葛西手术后,仍然有40-50%的宝宝无法完全退黄,即便是完全退黄的宝宝,术后仍要按时按量服用口服药,也可能会面临术后感染、黄疸复现、营养不良、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这就更加凸显了术后序贯治疗的重要性。医生会根据每个宝宝遇到的不同情况,为宝宝指定个性化的术后治疗方案。
医者一生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