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瘫就是为胃肠术后的胃瘫痪,胃不工作,吃什么吐什么,是临床外科一大难题,治疗关键是恢复胃肠蠕动功能,微创松解术效果好!

63岁的李大医院因“十二指肠间质瘤”行了十二指肠间质瘤切除术,术后出现十二指肠梗阻再次手术行胃空肠吻合,胆总管切开引流,十二指肠引流,胆囊切除,空肠营养造瘘,末端回肠造瘘术,术后患者出现胃瘫,长达七个月,胃管每日引流量约~ml。胃瘫治疗十分棘手,细心的医生没有放弃,X光检查了颈椎和上胸椎,发现潜在的问题,经过认真细致分析,采用微创松解术治疗四次后,呕吐消失,胃液引流减少,取得明显的效果。

胃瘫是什么

胃瘫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发病率为国内报道0.47-3.6%,国外报道5%-24%

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胃瘫容易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胃瘫,避免盲目再开一刀也是治疗的关键。

胃瘫发病机理

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其功能除与进食等情况有关外,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整。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有多种,如术中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输出袢痉挛、水肿;长期应用抑制胃肠道运动药物,水、电解质与营养失调;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变态反应,大网膜与吻合口周围团块状粘连,炎性肿块压迫等因素;术后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的空肠麻痹或痉挛为常见原因。

一是由于胃大部手术切除了远端胃、幽门,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胃动过速,产生逆行蠕动波,减弱了残胃的收缩,残胃和远端空肠的正常运动功能受到影响,食糜传递阻力增加,胃排空失调。

二是手术刺激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另外迷走神经的损伤导致残胃运动减弱,影响术后胃张力的恢复,降低胃的储存和机械性消化食物的能力。

三是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导致胃排空延迟。胃远端切除和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返流造成胃酸、胃肠道激素、消化酶分泌与粘膜损伤等变化干扰胃的正常功能,加重了吻合口和残胃粘膜炎症和水肿。

四是术前营养不良病人胃瘫发生率比较高,营养较差,如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后胃壁及吻合口水肿较多见。糖尿病是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之一,这主要是糖尿病可致供应内脏的植物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使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

五是中年以上患者存在脊柱不同程度的损伤,脊柱周围软组织增生粘连,压迫脊髓传出的神经,会大大抑制胃肠的运动功能。

胃瘫的常规治疗

本病属功能性病变而非机械性梗阻,一经确诊主要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还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一是严格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一旦胃瘫诊断明确,胃管不要轻易拔除,最好于症状缓解确定无疑后再拔除,否则可能延长恢复时间。高渗温盐水或普鲁卡因洗胃,可减轻吻合口水肿。

二是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纠正负氮平衡,促进残胃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态。

三是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

微创松解术治疗

松解脊柱周围增生粘连的软组织,减低局部组织张力,缓解对脊髓神经的压迫,恢复神经,特别是植物神经对胃肠蠕动功能的控制,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李大姐就是在常规治疗七个月无效时,细心的医生开阔思路,找准脊柱周围存在的病因,另辟蹊径,使用微创松解术,才取得良好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jc/120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