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白癜风杂志编委 http://pf.39.net/bdfyy/tslf/170706/5522593.html
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本次小编基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订的《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为广大读者分享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结石约85%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胆囊无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人群中,单个结石直径3cm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cm者的10倍。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囊息肉近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但多数为假性息肉,无癌变可能。胆囊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的特征如下:(1)息肉直径10mm(约1/4发生恶变);(2)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年龄50岁胆囊息肉患者,恶变倾向增高,需动态观察。胰胆管汇合异常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胰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入胆总管,丧失Oddi括约肌(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环形平滑肌与胆胰壶腹周围的环形平滑肌一起合称为Oddi括约肌,又称胆胰壶腹括约肌)控制功能,胰液逆流入胆囊,引起黏膜恶变,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状癌。约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异常。遗传学遗传因素是胆囊癌的常见危险因素,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基因遗传背景占胆囊结石总发病风险的5%~25%。胆道系统感染慢性细菌性胆管炎明显增加了胆管黏膜上皮组织恶变的风险。常见的致病菌是沙门氏菌和幽门螺杆菌,伤寒带菌者中胆囊癌患病率可增加12倍;幽门螺杆菌携带者的胆囊癌患病率增加6倍。肥胖症和糖尿病肥胖症者[身体质量指数(BMI)30kg/m2,可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率,其BMI每增加5kg/m2,女性患胆囊癌风险增加1.59倍,男性增加1.09倍。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如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年龄和性别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20~49岁发病率为0.16/10万;50~64岁为1.47/10万;65~74岁为4.91/10万;75岁为8.69/10万。此外,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6倍。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间隔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胆囊:(1)胆囊息肉;(2)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女性;(3)肥胖症;(4)有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jc/134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