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病因 >> 毛皮动物寄生虫类疾病及防治
一、毛皮动物体外寄生虫
1、毛虱病
1)病原及流行特点:毛虱病是由毛虱引起的永久性外寄生虫病。病兽啃咬或用爪搔扒躯体局部,出现针毛和绒毛断折、缺损。毛虱病是一种接触性外寄生虫病,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2)临床症状:一般患兽骚扰不安,常呈犬坐姿势,用后爪蹬挠背部或啃咬胸腹侧乃至掌前或腕部。被毛粗乱,针、绒毛断折,形成的面积不等针、绒毛残缺,多发生在颈后、肩前、胸腹侧、掌背前。轻者无明显的异常现象,重者除局部被毛缺失外,还有全身症状,即营养不良、消瘦、被毛蓬乱,局部变化多在冬季能看到,肢体某部出现脱毛缺损。
(3)诊断:在患兽被毛缺损部位毛丛中检查,有黄白色似皮屑样小虫爬动,经显微检查可以确诊。
(4)防治:可用0.5%~1%敌百虫药浴。药浴时要在温暖的室内或夏季进行,以防感冒。如果在严冬季节除虱,可用20%蝇毒磷乳加自陶土配成0.5%蝇毒磷药粉,用沙布袋往全身毛丛中撒布,1周后重复用药1次,很快痊愈。为预防毛虱病,兽舍要经常打扫、消毒,保持通风、干燥,垫草要勤换,护理用具也应定期消毒。新引进的种兽必须认真检查,确诊无毛虱后再合群。
2、蜱病
蜱虫病
1)病原及流行特点:蜱属,蜱螨亚纲,分为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其中最常见对毛皮动物危害最大的是硬蜱,其次是软蜱。硬蜱又称草爬子,是体表的一种吸血性的外寄生虫,呈红褐色或灰褐色,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多寄生于哺乳动物。蜱的分布与气候、土壤、植被、宿主等有关。蜱类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
(2)临床症状:少数蜱的叮咬,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数量增多时病畜出现痛痒,烦躁不安,经常以摩擦,抓,舔咬来试图摆脱虫害。硬蜱不但吸食宿主大量血液,并由于叮咬可使宿主的皮肤产生水肿,出血等。蜱的唾液腺能分泌毒素,可使病兽产生厌食、体重减轻和代谢障碍,但一般症状较轻。经蜱可以传染大量疾病,已知的有83种病毒,14种细菌,32种原虫以及钩端螺旋体等。
(3)诊断:在动物体表即可发现虫体,镜检确定。
(4)防治:双甲脒0.%浓度,间隔7天重复用药一次。蝇毒磷0.05%蝇毒磷乳液进行喷洒、药浴或洗刷溴氰菊酯0.01%浓度10-15天重复用药一次。伊维菌素0.02mg/kg体重一次皮下注射。预防主要以消灭自然界中的蜱为主。
3、螨虫病
疥螨病
(1)病原及流行特点:螨病是由疥螨或痒螨寄生于毛皮动物的表皮内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多为接触性传染。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可以传播本病。秋冬季节,尤其是阴雨天气,有利于螨虫发育故螨病蔓延较广,发病较重。春末、夏初,兽体换毛通气改善,皮肤受光照充足,疥螨和痒螨大量死亡这时症状减轻或完全康复。
(2)临床症状:①疥螨剧痒为本病的要症状,一般先发生在脚掌皮肤,后逐渐蔓延到飞节及肘部,然后扩散到头、尾颈及胸腹内侧,最后发展为泛化型。感染越重,痒越强烈。狐、貉由于身体皮肤广泛被害,食欲丧失,有时发生中毒死亡;但多数病例经疗预后良好。②耳痒螨初期局部皮肤发炎,有轻度痒觉,病狐、貉时而摇头,或以耳壳摩擦地面、室、笼网,并以脚爪搔抓患部,引起外耳道皮肤发红肿胀,形成炎性水泡,并有浆液渗出。渗出液粘附壳下缘被毛,干涸后形成痂,厚厚地嵌于耳道内,纸卷样,堵塞耳道。
(3)诊断:本病根据特征性临床症状(结痂)而较容易作出诊断。对症状不明显的病兽,需采取患部皮肤上的痂皮,检查有螨虫才可确诊。
(4)防治:剪毛去痂,为使药物能和体充分接触,将患部及其周围3—4cm处的被毛剪去,用温肥皂水冲刷硬痂和污物。常用药物有:①阿维菌素:又叫虫克星,是首选药,一般每千克体重按0.02mL颈部皮下注射,隔7日1次,连用3次即可治愈。②通灭:毒性小,患螨病的狐、貉,可用1%—2%百虫溶液或15%的浓碘酊药液涂擦患部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当狐、貉发生螨病时,要进行逐个检查,发现兽立即治疗。对病狐、貉使用过的笼具用来苏儿溶液消毒。最好在治疗病兽后立即用上述药液对笼具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不留隐患。饲养人员与病兽接触后,应注意消毒,避免散布病原和交叉感染。
二、体内寄生虫
1、附红细胞体
(1)病原和流行特点:毛皮动物的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该病由螨类及吸血昆虫叮咬传播。附红细胞体是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寄生在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多形态、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有人将其归为支原体。该病与犬瘟热相似要注意鉴别。附红细胞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多形态结构,在电镜下呈环形、圆形、盘形、无细胞器和细胞核。流行特点:春秋季节多发,高温、高湿发病率高,吸血昆虫是传播媒介,垂直传播,消毒不好的注射针头传播严重。许多成年毛皮动物是带虫而不发病,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发生。
(2)临床症状:有类似犬瘟热症状,应注意鉴别。潜伏期6~l0天,有的长达40天。体温升高到40.5~41.5℃,稽留热,鼻端干燥,精神差,便秘,呼吸迫促,心音亢进,结膜苍白,消瘦、衰竭而死亡。死后剖检:肺脏出血斑,肝脏肿胀有出血斑,肠管黏膜有轻重不一的出血,脾脏肿大,肾出血严重。
(3)诊断:①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②病理变化比犬瘟热严重,多脏器发生出血性变化。③血液涂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变形并查找到虫体,即可确诊。1)血液涂片染色镜检法:在×显微镜下可见到红细胞变形,周边呈锯齿状或呈星芒状,有的红细胞破裂。在红细胞表面上有l至数个针尖大小的蓝黑色小颗粒,染虫率达70%~l00%,即可确定为附红细胞体病。2)血液涂片直接镜检法。3)血液压片检验法。4)PCR检验法。诊断中注注意项:1)与犬瘟热鉴别:犬瘟热红细胞不变形,红细胞表面无虫体。2)根据红细胞变形和红细胞表面的虫体和红细胞染虫率确定本病的发生。
(4)防治:①.防治原则第一,减少各种应激反应;第二,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消毒;第三,全群预防性投药。②.方法全群投药。强力霉素粉,剂量7~1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喂5~7天,土霉素、四环素也可拌料。病狐:咪唑苯脲1~I.5毫克/千克体重,肌注,1次/天,用3天;血虫净、长效土霉素效果差。对严重贫血的动物,可用维生素B12、硫酸亚铁,食欲差的可用健胃消食片。
2、蛔虫病
蛔虫病
(1)病原及流行特点:蛔虫病是由犬蛔虫和狮蛔虫寄生于毛皮动物的小肠或胃内引起的。主要危害幼兽,影响其生长和发育,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死亡。1~3个月龄的幼兽最易感染。毛皮动物常因采食了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得病。
(2)症状:感染的幼兽渐进性消瘦,腹部膨大,发育迟缓,被毛粗糙无光,黏膜苍白,食欲减退,呕吐,异嗜,先下痢,后便秘,当蛔虫阻塞肠道后可引起排粪困难腹痛。当蛔虫经十二指肠的胆总管开口逆行入胆囊后,可引起胆总管阻塞,体温升高,形成胆囊炎和腹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偶见有癫痫性痉挛。
(3)诊断:感染蛔虫严重时,其呕吐物和粪便中常排出蛔虫,即可确定该病。还可进行粪便虫卵检查,常采用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集法。
(4)防治:1.驱蛔灵,剂量为毫克/千克体重,口服,对成虫有效;按毫克/千克体重口服,则可驱除1~2周龄幼兽体内的未成熟虫体。2.左旋咪唑,剂量为l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3.噻苯咪唑,剂量为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上述药品在投服前,一般先禁食8~10小时,投药后不再投服泻剂,必要时可在2周后重复用药。在投服驱虫药前应检查动物的肠蠕动,如果肠内蛔虫很多而肠处于麻痹状态时,投药后往往发生蛔虫性肠梗阻而导致病狐死亡。注意预防,笼下粪便应每天清扫,笼应经常用火焰(喷灯)或开水浇烫,以杀死虫卵。幼兽在25~30日龄驱虫1次,以后每月检查1次,发现虫卵立即驱虫。成年动物每3个月驱虫1次。
3、绦虫病
绦虫病
(1)病原及流行特点:绦虫病是毛皮动物的常见寄生虫病。毛皮动物因为吃了中间宿主而被感染。绦虫是背腹扁平、不透明的带状虫体。
(2)症状:绦虫寄生于肠管内,引起炎症;虫体汲取营养,使宿主生长发育发生障碍;虫体聚集成团,可堵塞肠腔甚至引起肠破裂;虫体分泌毒素作用于血液和神经系统,引起强烈兴奋(假性狂犬病),呈癫痫样发作。轻度感染时,可不呈现临床症状;重症感染时,主要呈现呕吐,慢性肠卡他,食欲反常(贪食,异嗜),消瘦、容易激动或精神沉郁;由于瘙痒鼻端和肛门常在地面上摩擦;有的呈现假性狂犬病症状,发生痉挛,或四肢麻痹。严重感染时,会引起慢性肠炎、腹泻、呕吐、消化不良,有时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呈现贫血或高度衰弱。
(3)诊断:用饱和盐水检查粪便内的虫卵;日常注意观察动物的体况,一般患绦虫病的动物在其肛门口常夹着尚未落地的绦虫孕节或在排粪时排出较短的链体。找到虫卵或发现绦虫孕节即可确诊。
(4)治疗:1.灭绦灵,剂量l5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服药前禁食12小时。2.吡喹酮,口服剂量5~10毫克/千克体重;亦可按2.5~5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3.丙硫苯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具有高效杀虫作用。4.盐酸丁萘脒,15~5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服药前禁食12小时。服药后3小时方可喂食。
预防:养狐场1年进行4次预防性驱虫(每季度1次)。驱虫工作应在配种前3~4周内进行。不以未经无害处理(高温煮熟)的不正常肉食品喂毛皮动物。在驱虫时,一定要把收集排出的虫体粪便,彻底销毁,防止散布病原。
4、弓形体病
(1)病原及流行特点: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人畜共患的细胞内寄生的一种原虫病,临床症状与犬瘟热相似。猫是各种易感动物的主要传染源,其次还可经胎盘、皮肤、黏膜等途径感染。
(2)临床症状:分急性型、慢性型。
急性型:与犬瘟热相似。常见于幼兽,成年动物也可发病死亡。体温40.5~42℃,厌食或停止吃食,有的呕吐或腹泻。鼻端干燥无汗、眼角有分泌物,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运动失调、后肢麻痹,有神经症状,病的后期有视网膜炎、脉络膜炎、眼前房出血。急性型变化:外观消瘦贫血,肝脏肿胀质脆,肺脏呈间质性肺炎变化肺泡隔增宽,细胞增生,肺泡腔中有数量不等的细胞,在巨噬细胞内有多量虫体,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
慢性型:生长迟缓,不长,有的斜颈,运动失调,视力障碍。慢性型变化:生长迟缓,内脏器官贫血水肿,如肺脏肿胀水肿,肠贫血水肿,。肾脏苍白水肿,脑膜下有轻度充血性变化。
(3)诊断:将可疑病狐的尸体的肺组织切开,在肺组织的切面上做抹片或做触片,经染色后镜检,如发现速殖子即可确诊。
(4)防治:急性病例:在治疗发病动物个体的同时,必须对全场动物群体进行预防性投药,全群投磺胺类药物,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常用处方如下:
磺胺对甲氧嘧啶(sMD)20克或磺胺间甲氧嘧啶(SMM)20克、三甲氧苄啶(TMP)5克、多维素10克、维生素C10克、葡萄糖克、小苏打克,拌湿料50千克,每天喂2次,连喂5~6天,对已发病不吃食的用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钠注射液2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3~4天。
预防:不让猫进入养殖场,尽量防止猫粪对饲料和饮水的污染。饲喂毛皮动物的鱼肉及动物内脏均应煮熟后饲喂。
5、球虫
以貉球虫病为例
球虫
(1)病原:毛皮动物的球虫病主要由等孢子属和艾美耳属的球虫寄生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引起发病。貉吃了被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肉食、饮水而感染。本病多发生在5~8月间,仔貉易感,成貉是带虫者。
(2)症状:成年貉症状常不明显,仔貉表现食欲不振,精神委顿,被毛粗糙、无光泽、易脱落、下痢、开始水泻或为泥状粪便,严重的排带粘液的血便,可视粘膜贫血。渐进性消瘦,生长发育停滞,易死亡。
(3)诊断:生前根据症状和粪便中发现球虫卵囊可以确诊,死后根据剖检变化及肠内容含多量虫卵可确诊。
(4)防治:合理的预防措施是离开地面单笼饲养。并保证笼子和小室清洁干燥,勒换垫草,粪便发酵处理。定期消毒,合理饲养管理,保证全价饲料,增强抵抗力,发现病貉及时隔离治疗,淘汰慢性病貉。治疗药物可用磺胺-6-甲氧嘧啶、羧苯甲酰磺胺噻唑、氨丙啉、磺胺二甲氧嗪等。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