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危害 >> 消化系统笔记二
肝硬化
1.病因:病毒性肝炎
2.发病机制:形成假小叶,发生了变形坏死,没有恶变。肝脏的纤维化,呈星状细胞最容易发生纤维化。
3.临床表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
4.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人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5.并发症: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脏综合征。
6.治疗:1)优质高蛋白饮食2)肝性脑病(禁蛋白)3)门腔静脉分流术(最容易引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1.病因:肝硬化
2.发病机制:氨中毒,低钾、便秘、摄入蛋白质、可以诱发肝性脑病。
3.临床表现:
1期前驱期:性格改变,性格异常,睡眠倒错,扑翼样震颤可有可无。
2期昏迷前期:行为异常。随地大小便,吃玻璃瓶,打杂,脱光,嗜睡。
3期昏睡期:昏睡能唤醒。
4期不能唤醒,看不到扑翼样震颤。
4.实验室检查:典型扑翼样震颤、典型脑电图、血氨增高。
5.治疗:肝性脑病禁蛋白。不能用肥皂水灌肠,用弱酸的可以。肝性脑病病人伴有PH值增高首选治疗药物:精氨酸。为了减少肠道毒物的吸收口服乳果糖。为了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口服新霉素。能够纠正氨基酸紊乱的是支链氨基酸。降低血氨:谷氨酸纳、谷氨酸钾。
肝脓肿
1.病因:胆道疾病
2.临床表现:寒颤高热、肝区疼痛肿大
3.首选检查:B超、肝脏穿刺。
4.治疗:抗感染治疗三代头孢,B超的引导下做经皮肝穿刺脓肿置管引流术。
肝癌
1.病因: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
2.病理分型:块状型最常见
3.组织分型:来自肝脏的肝细胞占90%,甲胎蛋白增高。
4.转移方式:最常见的是肝内。
5.临床表现:肝区疼痛50%,最早是肝脏肿大90%,最典型是进行性肝脏肿大,晚期是阻塞性黄疸。
6.实验室检查:磷酸酶增高,甲胎蛋白检查,B超,确诊是肝脏穿刺。
7.治疗:肝癌根治术,根治性肝切除。
胆囊炎
1.病因:胆囊结石的梗阻与感染,由大肠杆菌引起。诱因为进食油腻食物。
2.临床表现:胆绞痛、发热、墨菲征阳性。
3.治疗:胆囊切除术。
肝外胆管结石
1.临床表现:腹痛、寒颤高热、黄疸。
2.首选检查:B超,确诊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3.治疗: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
胰腺疾病
1.病因:最重要的是胆道疾病。
2.临床表现:左上腹痛向腰背部带状反射,出现呕吐后不减轻。
3.分型:水肿型及出血坏死性
4.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不成正比。
5.并发症:最常见的是休克。
6.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休克。止痛:阿托品,禁止用吗啡。抑制胰酶的活性。药物无效,手术治疗。
克罗恩病
1.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及肠梗阻
2.病理改变:全壁性肠炎。由于粘膜下层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腹痛、腹泻、发热。并发症:肠梗阻最常见。
4.辅助检查:X线检查。克罗恩病的确诊:结肠镜检查
5.治疗:1)氨基水杨酸制剂(首选)2)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病情加重(首选)3)免疫抑制剂4)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
1.好发部位:直肠、乙状结肠
2.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遗传因素。
3.临床表现:腹痛、腹泻
4.实验室检查:肠镜活检见糜烂,呈颗粒状。
5.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
6.治疗:首选柳氮磺吡啶,发热加重糖皮质激素。
肠梗阻
1.病理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缺水、休克、低氯低钾性碱中毒(十二指肠第一段梗阻)或代谢性酸中毒等。
2.临床表现和诊断:痛、吐、胀、闭+腹部体征
体征:①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逆蠕动波、有压痛。若为绞窄性则有腹膜刺激征,可触及肿块,肠鸣音不亢进。②麻痹性肠梗阻,主要为腹膨隆,肠鸣音亢进减弱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和大便作隐血试验
4.X线检查:“鱼骨刺”
5.肠梗阻的四大症状:腹痛、呕吐、腹胀、便闭。
6.治疗:(1)胃肠减压;(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3)防治感染;(4)对症处理。
结肠癌
1.可分为三种类型:(1)肿块型(2)溃疡型(3)浸润型
2.结肠癌转移途径主要是经淋巴管,次为血行转移、腹膜种植。
3.结肠癌最常见的类型是腺癌。
4.临床表现:持续性腹痛,大便次数多、带粘液,全身营养障碍,贫血、消瘦。下腹常可触及肿块。结肠癌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5.诊断:黏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及精神创伤史。
6.纤维结肠镜活检可确诊;
7.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儿童会患白癜风偏方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