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咸亨四年(年),18岁的郭元振高中进士。他把自己的仕途想象得太美好了,很想立即成为辅佐皇帝的股肱之臣,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而,现实却很无情,朝廷只给了他个通泉县(今四川射洪县沱牌镇)县尉小官,而且地处偏远之地。大概是落差太大的缘故,郭元振到任后,“任侠使气,不以细务介意,前后掠卖所部千余人,以遗宾客,百姓苦之”。甚至私铸钱币,干起了倒卖人口的勾当。这哪里是捕盗捉贼的县“公安局长”,分明就是一个祸害百姓的“官贼”。武则天闻知后,召郭元振入京“喝茶”,之后恐怕就是要“双规”了。然而,武则天与他的一番交谈,迅即改变了其命运。郭元振才气逼人,言语不俗,令武则天“甚奇之”。世人皆知,武后非常爱才,尤爱诗文高手,她问郭元振,你会不会写文章呀?郭便把自己写的《宝剑篇》一诗呈上,“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好大的气魄和怨气呀!武则天读后甚为欣赏,又令学士李峤等人传阅。至此,她彻底打消了惩戒郭元振的念头,转而任命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从此之后郭元振浪子回头,并逐渐成为国家重器。

以拖待变 不战而胜

  年,吐蕃请和,郭元振作为朝廷使者,前往吐蕃处理和好事宜。到了吐蕃后,实际控制吐蕃朝政的大将论钦陵却变卦了,他说唐朝应从安西四镇、即龟兹、焉耆、疏勒、于阗(均位于今新疆境内)撤军,并将十姓突厥的土地给予吐蕃。郭元振回答: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不是一个民族,你这样要求,“岂非有兼并之志”。论钦陵带有威胁性地说:“吐蕃苟贪土地,欲为边患,则东侵甘、凉,岂肯规利于万里之外邪!”论钦陵的意思很明显,你若不满足我的要求,我会随时在毗邻的甘、凉二州闹事。

  郭元振回京后奏报武则天。武则天一时也拿不定主意,郭则说:若直接回绝论钦陵,“恐边患之起,必甚于前”。更不利的是,“关、陇之人,久事屯戍,向三十年,力用竭矣”,目前国家已没有能力大动干戈。那怎么办呢?“则宜为计缓之,藉事以诱之,使彼和望未绝,则其恶意亦不得顿生”。郭元振说要找一件事设法牵制住论钦陵,使他不能再胡乱提要求,郭元振提出了一个与吐蕃谈判的方案:四镇、十姓之地,之所以要派兵驻守,那是因为他们惧怕吐蕃东侵,是安抚西域、保护其安全和利益的必要做法。吐蕃想要十姓之地,那请将之前占领的吐谷浑和青海故地归还唐朝,唐朝同时也将西突厥的五俟斤部归还吐蕃。武则天同意了这个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一个“拖”字,以拖待变,让时间慢慢把胜利的天平移向唐朝。郭元振这样做,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可靠的分析之上。当时,“吐蕃百姓倦徭戍久矣,咸愿早和。其大将论钦陵欲分四镇境,统兵专制,故不欲归款”。就是说,老百姓愿和,都不愿出粮出人去打仗,而论钦陵为了达到个人独权的目的,却乐于挑起战争。据此,郭元振用离间计分化吐蕃,“使其上下俱怀情阻”。唐朝每年派出和亲使者,到吐蕃后大讲和平的好处和战争的危害,谁挑起边患谁不得人心。于是,怨恨论钦陵的人越来越多,怀念大唐国恩的日甚一日,“自是数年间,吐蕃君臣果相猜贰”。很快,在猜忌中论钦陵被诛,其弟赞婆及长侄莽布支率部降唐,唐朝不战而胜。郭元振以功拜主客郎中,成为朝廷主管少数民族和接待外国宾客之事的重要官员。

胆识超凡 至为精诚

  年,郭元振出任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这是两个非常重要、且权限很大的职务,一是凉州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统辖一州的军事和行政;一是统辖河陇及西域各地的军政事务,抵御吐蕃、突厥对河西地区的侵扰。但是,郭元振上任前的凉州情况却是:多年遭受外敌抢掠,“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地穷民贫,由于长年生活在边患之中,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凉州粮价飞涨,民不聊生,郭元振可谓受任于危难之际。

  到任后他采取了三项措施:其一,加强对吐蕃的防御。起先,凉州地域南北不过四百余里,又无有效的防御,故招致突厥、吐蕃骑兵频频侵犯。郭元振通过实地调查,首先明确了防御要点,接着便建造防御工事,在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和戎城(位于今甘肃古浪县古浪峡)。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白军亭(位于今甘肃民勤县东北),由此控制了凉州的交通要道,将州境南北距离一下子拓展至一千五百里。在和戎城与白军亭配置了精干兵力,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能力,“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老百姓开始过上了平安的日子。其二,效仿西汉将军赵充国出兵河湟、开展屯田的做法。防敌入侵,建造工事,增强兵力,都涉及到粮食,但老百姓已无任何承担能力了,中央政府也无法长途运输,怎么办?郭元振令甘州(今张掖)刺史李汉通实行屯田,自己动手,强兵足食,变驻军为“生产建设兵团”。李刺史利用甘州良好的水利条件,兴修渠道,开通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当年粮食便获得了丰收,之后“数年丰稔”,彻底改变了凉州无粮的状况,粮价从每斛数千钱降至一匹细绢便可换得数十斛粮,积存的军粮可供军队吃数十年。其三,建立规章,整顿纲纪。要求官吏要忠于职守,不得与民争利。军队要严明纪律,不能侵犯人民利益。百姓要遵守纲常,汉夷友好。郭元振治凉州五年,《旧唐书》上这样记载:“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创造了凉州的盛世。

  年,这是大唐危机四伏、多事之秋的年份。统治中国近五十年的铁血女皇武则天刚刚死去,又一次登上帝位的儿子李显软弱无能,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母女野心勃勃欲效武则天掌控朝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一年郭元振改任左骁卫将军兼安西大都护。安西都护府是朝廷设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大都护是都护府的“一把手”,统辖安西四镇,责任重大。此时朝廷四分五裂,这就更增加了大都护工作的难度。然而,“内忧外患”之中,郭元振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其“奥秘”一是精诚待人,二是有胆有识。

  当时西域内的西突厥乌质勒部落较为强盛,首领乌质勒也颇有眼光,提出愿与唐朝通和。郭元振获悉后,单刀赴会去见乌质勒。到了牙帐后,两人立于帐前商议,时正值大雪,“须臾,雪深风冻”,郭元振站在原地“未尝移足”。乌质勒也同样立在雪中一动未动。但是,他年老体衰,“不胜寒苦,会罢而死”。这下乌质勒的儿子娑葛不愿意了,他说郭元振是以此为计谋杀他老父,要率兵攻打都护府。府中没有多少兵力,副使御史中丞琬力劝大都护连夜逃跑。郭元振却堂堂正正地对副使说:“吾以诚信待人,何所疑惧。且深在寇庭,遁将安适。”这四野都在娑葛的势力范围之内,即便想逃,又能逃到哪里去呢?郭元振不但不逃,而且于次日着一身素装前往乌质勒灵前吊孝,“亲入虏帐,哭之甚哀,行吊赠之礼。”可谓诚信天下,义薄云天。郭元振的举动深深地震撼和折服了对方,“娑葛乃感其义,复与元振通好”,并向长安派去了使者。为了表示诚意,娑葛向朝廷进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十余万。不久,郭元振升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成为大唐西域的“方面军司令员”。

险境之中 巧于周旋

  乌质勒死后,儿子娑葛承袭其父权力,自立为可汗。而其父旧将阙啜忠节却不服,并举兵多次与娑葛交战,但因兵少将弱,被娑葛打败。为了避免两个部落再次冲突,郭元振奏请中宗征召阙啜忠节入朝宿卫(保卫皇窒的一种官职),并将其部落迁徙到瓜州、沙州(均于今甘肃境内),皇帝也同意了。然而,当阙啜忠节行至播仙城时,与唐经略史、右威卫将军周以悌相遇。这周以悌乃一奸佞小人,他依附大权在握的宰相宗楚客,宗楚客是韦皇后的心腹,而韦皇后又左右着中宗。论心狠手辣这韦后与其婆母娘武则天能有一比,论胸襟和能力却相差十万八千里。此人集狠毒、狂妄、无能于一身,大唐的灾难便不可避免了,万里之外的西域也无法逃脱。

  周以悌对阙啜忠节说:朝廷之所以许你高官厚禄,关键是你有着自己的部落和兵马,这是你最大的本钱。你若“今脱身入朝,一老胡耳,岂惟不保宠禄,死生亦制于人手”。然后,他给阙啜忠节出了个“高招”:用重金贿赂宗楚客、纪处讷,请朝廷收回成命继续留你在西域,然后联合安西都护府的官军,借吐蕃军队,再邀其他部落,攻打娑葛。这样“既不失部落,又得报仇,比于入朝,岂可同日语哉”。这真是赤裸裸的吃里扒外的内奸行为。然而重金之下,宗楚客却同意了,接着改组了安西都护府的“领导班子”,周以悌取郭元振而代之,宗楚客的党羽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并统领甘、凉二州兵马协助阙啜忠节攻打娑葛。侍御史吕守素负责处理四镇事务,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安抚阙啜忠节。娑葛得到消息后大怒,是日便发兵四路攻打阙啜忠节及安西军,“发兵五千骑出安西,五千骑出拨换,五千骑出焉耆,五千骑出疏勒”,西域一时狼烟四起,遍地流血。不过,阙啜忠节也真不经打,没有交手几次便大败,最后被娑葛生擒。牛师奖兵败身亡,冯嘉宾被杀死。最惨的是吕守素,他被捉后“缚于驿柱,咼而杀之”。娑葛又乘胜攻陷了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切断了四镇之间的联系,并派遣使者入朝上表,向朝廷索要宗楚客的脑袋。一场本该避免的大混战、大流血,就这样发生了。输得最惨的是朝廷和阙啜忠节。

  此时身在西域的郭元振,事实上已被宗楚客所代表的朝廷抛弃,不但是一个“空架子”,而且处境也很危险。但是,“四面楚歌”之下,他仍坚守着对大唐的忠诚和责任。此刻,他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大声疾呼,尽可能制止这场不该发生的战争。当他得知阙啜忠节联军攻打娑葛的消息后,大为吃惊,不顾个人安危,随即上书中宗。奏章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西域的形势及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力陈宗楚客之计的危害,其一,引吐蕃兵参战,乃引狼入室,因为吐蕃早就觊觎这块土地,“四镇危机,恐从此启”。其二,阙啜忠节及他要扶持的阿史那献可汗,皆“非有过人之才,恩威不足以动众”,根本不具备领袖之才,即使勉强扶持起来,最终也是扶不起的阿斗。其三,让安西兵协助作战更为不妥,会为以后朝廷、四镇及突厥之间的关系埋下祸乱的根源。然而,郭元振的拳拳之心和泣血忠告,根本撼动不了宗楚客的一意孤行。

  二是巧于周旋,力保不做无谓的牺牲。娑葛入侵安西时,郭元振领少部兵力,正驻扎在疏勒镇,在河口扎下栅垒。面对娑葛的进攻,他只防御、不出击。他深知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流血越多,伤口越大,以后越难愈合。娑葛占领四镇后,周以悌取代了郭元振的大都护一职。此时的朝廷,欲对娑葛进行大规模反击,同时征召郭元振回京。恰在此时,郭元振收到了娑葛的来信,信的主要内容是:我对唐素无恶感,仇敌只是阙啜忠节;这次战争的原因,是宗楚客收了阙啜忠节的贿赂所致;我是被迫作战,“冯中丞、牛都护相次而来,奴等岂坐受死”。又闻阿史那献要来这里争夺地盘,若如此,“徒扰乱军州,恐未有宁日,乞大使商量处置”。很明显,娑葛对郭元振仍保持着高度的信任,其言也很值得参考。于是,郭元振便将此信转奏中宗。宗楚客闻后大怒,奏称郭元振有不轨之心,再次征他入朝予以治罪。郭元振深知现在入京肯定凶多吉少,便想了个办法,派儿子郭鸿先入京面见中宗,将情况详细奏明,并说明自己目前不敢进京,且“西土未宁,事资安抚”,还是留下来在当地做些稳定工作更好。中宗皇帝听后甚感有理,这次总算做了件明白事:恢复郭元振大都护一职,将周以悌撤职并流放白州(今广西博白县),“赦娑葛罪,册为十四姓可汗”。次年七月,娑葛派使者前来长安请求归降,中宗赐名娑葛为守忠,战乱终止。朝廷、四镇、阙啜忠节、娑葛和百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西域的走势最终又回到了郭元振当初所设计的轨道上了。

  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韦后、安乐公主、宗楚客等人被杀,唐睿宗继位,郭元振被征拜为太仆卿。他离任时,安西各部落酋长均前来送行,有的划破脸面,痛哭失声。一行人刚至玉门关,距郭曾任都督的凉州还有八百里,“城中争具壶浆欢迎”,郭元振闻后大为感慨。这或许是他为官生涯中获得的最高奖赏吧。■

责任编辑/杨振辉









































白癜风换肤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yy/112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