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常识 >> 关于胰腺肿瘤
胰腺癌:
概述:好发人群,40岁以上好发,男性比女性多见;危险因素,吸烟是发生胰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病理,90%的胰腺癌为导管细胞腺癌,少见黏液性囊腺癌和腺泡细胞癌;好发部位,胰头癌约占胰腺癌的70%~80%;治疗,无远处转移时手术切除为主,有转移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姑息性手术或保守治疗;预后,预后较差(号称万癌之王)。
临床表现:上腹疼痛、不适(常见首发症状),黄疸(最主要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消瘦和乏力,其他。
胰腺癌少数情况下是无腹痛的。
考题中出现患者体重减轻,要小心是否为恶性肿瘤或结核病。
胰头癌压迫导致胆总管梗阻,一方面可出现明显黄疸,另一方面胆囊可无痛性肿大,称为Courvoisier征。此外,壶腹周围癌、胆管中下段癌(上段胆管癌,即肝门部胆管癌无胆囊肿大)也可出现胆囊无痛性肿大。胆囊炎时胆囊肿大且有触痛。
实验室检查:
血清生化学检查:胰头癌导致胰管梗阻的早期可有血、尿淀粉酶的一过性升高;
免疫学检查:CA19-9目前最常用于胰腺癌的辅助诊断和术后随访。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首选检查,胰腺肿瘤呈现等密度或低密度灶,坏死及液化时则密度更低,也可表现为混合密度,强化后可不均匀增强(最重要)。胰腺外形改变,正常光滑连续的曲线被中断。
诊断公式:上腹疼痛、不适(少数病人无腹痛)+体重下降+黄疸+右上腹无痛性肿物(胆囊)+CT检查(首选影像学检查)→胰头癌。
治疗:Whipple手术,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姑息性手术,辅助治疗。
壶腹周围癌:
主要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腺癌。
壶腹周围癌的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
病理:主要是腺癌,淋巴结转移比胰头癌出现晚。
临床表现:黄疸、消瘦和腹痛。
壶腹癌:黄疸出现早,可呈波动性。
胆总管下端癌:黄疸出现早,进行性加重,出现白陶土色大便。
十二指肠腺癌:胆道梗阻不完全,黄疸出现较晚,黄疸不深。
胰腺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多数仅表现为上腹不适或疼痛,出现黄疸时已进入中晚期。壶腹周围癌黄疸出现相对较早,这也是预后优于胰头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瘤:
肿瘤特点:1.来源于胰岛B细胞,具有Whipple三联征;2.在胰腺内分泌瘤中最常见,95%为良性,单发肿瘤约占92%。
好发人群:女>男,高发年龄为40~50岁。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清晨自发性低血糖:1.低血糖诱发儿茶酚胺释放症;2.神经性低血糖症。
实验室检查:1.血糖≤2.22mmol/L(≤40mg/dl),胰岛素水平≥6uU/ml(≥36pmol/L),C-肽水平≥pmol/L;2.胰岛素原水平≥5pmol/L,β-羟丁酸≤2.7mmol/L;3.血/尿中无磺胺类药物的代谢产物。
影像学检查:动脉造影可见界限较清楚的圆形浓染图像,即灯泡征,诊断率可达80%。
治疗:手术切除。
Whipple三联征为:1.空腹或运动后出现低血糖症状;2.发作时血糖低于2.2mmol/L;3.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可立即消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