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常识 >> 成都三医院1个肿瘤跨界6大学科围剿
四川在线记者石小宏
“长出这么麻烦的肿瘤,我该咋办哦?!”60岁的何爷爷一边叹气一边心焦的感叹。何爷爷近期被查出长了一个5cm的肿瘤,瘤体位置从食管一直延伸到了胃。近年来,像何爷爷一样遭遇胃食管交界部肿瘤的患者越来越多,复合型的治疗既是学科面对的难点也是发展的焦点。为了实现这类患者的最大化获益,近日,医院医院范围内成立了首支由多学科组成的胃食管交界部肿瘤MDT团队,多学科组队携手解决“跨界”难题。
进食困难起因在于肿瘤“跨界”
何爷爷最近进食越来越困难,医院,都不能解决问题,最后辗转来到医院。医院消化内科单晶博士利用“侦查机器”超声胃镜艰难的通过食管狭小的剩余空间,完成了进一步的细致检查,发现何爷爷食管处有一个“霸道”肿瘤,而且已经“霸占”了大半的食管通道,体积达到了5*5cm。如果不及时切除这个肿瘤,无论是对周围脏器组织的侵犯,还是对食管的进一步阻塞,都会对何爷爷的生命形成巨大的威胁。“怎么办?这么办?!”针对病情,医院多学科团队进行了集中讨论,消化内科、胸外科、普外-胃肠外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及肿瘤科等多学科专家分别从专业出发给出了意见。经过讨论,确定何爷爷的肿瘤分型为SiewertII型。
确定分型之后,接下来就是对治疗路径的规划。棘手的是,这个肿瘤的位置从食管下段延伸至贲门直到胃小管处。也就是说,它的生长范围出现了“跨界”,而这也是之前老人家求医遇阻的主要原因。医院胸外科医生牟云飞表示,传统之下这类患者多数情况会在胸外科或普外-胃肠外科治疗,但是单纯的经胸腔或经腹腔手术虽然有着各自手术区域的优势,但也都可能存在治疗的短板,“如果对病灶及可能转移的淋巴结区域做不到精细化的切除和清扫,病情复发的几率将大幅提升。‘跨界’肿瘤对于医生来说,也是学科跨界的问题。”
保障治疗多科接力前行
如何给何爷爷制定一套最适宜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多学科团队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并确定了最为适宜的手术方式——胃全切除术+食管部分切除空肠代食管,并联合下纵隔淋巴结切除清扫以及腹腔淋巴结清扫。这样的方案,将最大化降低肿瘤复发的可能,但是也意味着需要胸外科、普外-胃肠外科两个学科的团队联手合作。
8月26日,按照事先制定的手术方案,两个团队开始了这台“接力手术”。首先由普外-胃肠外科刘雁军团队利用腹腔镜,从微创入口进行了全胃切除术,并完成了腹腔淋巴结清扫。而后,由胸外科食管组张志国、牟云飞团队接棒上阵。在胸腔镜辅助下,清扫纵膈淋巴结、游离食管并作空肠-食管吻合。术后的病理结果显示,清扫的淋巴结中确实存在部分转移,这也印证了术前的判断。
经过一周多时间的康复,何爷爷结束了外科治疗的部分,进入至肿瘤科的后续治疗阶段。
迎难而上打破学科边界
近期,由国际食管疾病协会ISDE执行委员、医院胸外科主任陈龙奇教授牵头发起的“跨界联盟”学术活动来到医院,这也是医院的第一站。医院胃食管交界部肿瘤MDT团队在活动中正式成立,团队对何爷爷“一站式”综合诊疗及康复管理的创新模式,受到了参会业界同仁的一致认可。
医院胃食管交界部肿瘤MDT团队成员牟云飞介绍称,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规范化的治疗途径及学科跨界,既是困扰学界的难点,也是发展的焦点。为了能够进一步给这类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该院统筹组织胸外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病理科、肿瘤科等多个领域专家深入合作,医院首先成立了针对这一问题的MDT团队。这样一来,既能打破壁垒实现学科间的聚合之外,还能让患者获得涵盖诊断、治疗和康复环节的全病程一体化诊疗方案,“打破边界的学科交流对学科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将成为复杂疾病患者获得精准化、个性化复合式诊疗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