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常识 >> 黄疸,小便变茶色警惕这8种情形易患胆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映平通讯员王海芳
记者从刚刚结束的第一届逸仙胆道外科高峰论坛上获悉:在我国,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由于其病变解剖部位特殊,起病隐匿进展快,确诊时肝脏功能多受到严重损害等特点,是肝胆外科医生的拦路虎。所以国内外专家都认为,预防此病的发生和定期体检更重要,且由于此病容易误诊为胆管结石,一旦市民发现有黄疸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等)且不断加深,同时伴有皮肤瘙痒、小便呈茶色、排陶土样大便时,一定要警惕胆管癌是否缠上身,此时建议做腹部B超或CT检查,排除胆管是否有癌变。
95%病人以黄疸就诊容易误诊为肝炎
刘超教授向媒体介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梗阻性黄疸,且多为无痛性黄疸,95%以上的病人均以黄疸就诊。黄疸通常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小便呈茶色、排陶土样大便。但患者出现黄疸之前一段时间内可有上腹部隐痛不适、厌油腻、乏力、纳差、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黄疸出现这些症状变得更加明显,而这些症状跟肝炎非常相似,所以看病时很容易被误诊为肝炎或漏诊。同时,有少数病人可上腹痛、发热、畏寒、黄疸等胆管炎表现,也容易误诊为胆管结石,有部分病人可以合并胆管结石。所以此时最好做腹部B超或CT检查,看看肝内胆管是否存在癌变。另外,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尤其是显著升高,也提示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
8种情形容易患上胆管癌
刘超教授指出,由于胆管癌的发现不容易,大多数患者确诊并治疗时常常是疾病的中晚期。所以专家提醒患者胆管结石、肝吸虫以及丙肝病毒感染均是胆管癌的诱因,而这三种疾病在南方又十分常见,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应警惕胆管癌的发生,具体来说,以下几情形容易患上胆管癌。
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aroli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aroli病有15%的恶变率,平均生存年龄为34岁,其癌变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胆汁淤积、胰液返流引起的慢性炎症有关。
2.胆管结石胆石症患者中胆管癌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研究表明,胆管癌总数的5%-13.7%的患者可伴有胆结石,反过来有2.3%-9%的胆管结石患者最终将发生胆管癌,但胆管癌的发生仅与较大的胆管结石(大于3cm)有密切关系。胆管结石引发的胆管慢性炎症是诱发胆管癌的高危因素。
3.肝吸虫感染由于南方人喜欢吃鱼生,容易感染肝吸虫,导致感染、胆汁淤积、胆管纤维化及胆管增生,导致胆管癌的病因之一。
4.丙肝病毒(HCV)
5.HCV是胆管癌的显著危险因素。
有韩国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12.5%的胆管癌患者HCV检测阳性,13.8%胆管癌患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对照组分别为3.5%和2.3%。HCV与胆管癌形成的相互关系已经确定。
6.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一种病因不明的肝内外胆管非特异性炎症,特征是局限性或弥漫性胆管壁增生增厚和纤维化,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PSC尸检中有高达40%检出胆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中则有36%发生胆管癌,其胆管癌发病率是正常人30倍,被认为是胆管癌的癌前病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胆管癌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继发胆管癌的发病时间大多在原发病的10-15年或之后。
7.生活习惯及环境有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及饮酒者患胆管癌的危险性升高。胆管癌的发生还可能与职业、生活环境的恶化有关。职业研究表明,橡胶制造、金属冶炼、木棉生产、石油化工等职业患胆管癌概率较高;一些化学物质的接触(如联苯胺、亚硝胺、某些农药等)、药物的使用(如异烟肼、甲基多巴、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胆管癌。
8.胆肠手术胆肠手术破坏了胆肠正常解剖关系,,引起肠内容物长期刺激胆管上皮,诱发胆管系统炎症、结石、癌变。胆管癌的发生与术式选择关系不大,而与胆肠手术后继发的胆道炎症密切相关,绝大多数胆管癌患者都曾经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史,术后没有胆管炎者尚无发生胆管癌的报道。
治疗:手术是首选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首先是针对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其次才是治疗肿瘤本身,因为胆道梗阻引起的肝功能能衰竭及胆道感染是患者最早死因。手术切除肿瘤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因为在清除肿瘤的同时又解除了胆道梗阻;当肿瘤无法切除时,单纯胆道引流也是积极治疗方法,它虽不能根治肿瘤,但可延长生存期;传统的放化疗对肝门部胆管癌效果差,很少单独应用,而是应用于手术切除后或胆道引流后的辅助治疗。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陈映平、谢哲)
白癫风区别白癜风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