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别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黄)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60%-80%的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到5天内会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是种正常现象。本病常见有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病因有哪些?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内开始出现皮肤、眼球黄染,4-6天达高峰,足月新生宝宝可以在两周内消退,早产宝宝则需要3-4周消退。黄疸较轻的宝宝可局限在面部、颈部和躯干,颜色呈浅黄色,较重的可波及全身。除黄疸外,新生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睡觉、大小便均正常。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宝宝都一定会出现黄疸,一般足月宝宝有60%会有黄疸,早产宝宝有80%会出现黄疸。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病理性黄疸

比较而言,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有很多,最常见的第一类病因是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其中,第一个是妈妈O型血,孩子是A型或B型血,从而导致的ABO溶血病。一般统计显示,每20个O型血的妈妈,若产下A型或B型血的孩子,会有1个发生溶血病,即发生率在1/20。ABO溶血病的严重程度差别很大,有些比较轻,而有些比较重。在血型不合溶血病中,ABO溶血病约占84%,Rh血型不合溶血病占15%,其他占1%。第二个导致溶血病的原因,是母婴Rh血型不合,即妈妈是Rh阴性血型,孩子是Rh阳性血型。妈妈和新生儿都是Rh阳性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Rh血型不合溶血病。Rh血型不合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生比例较低。但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严重程度要明显高于ABO溶血病。第三个因溶血病造成的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病因在于红细胞膜先天缺陷,少了一种叫G6PD的酶,使得红细胞不能正常工作,引起溶血和贫血。这也叫蚕豆病,因为有些患者在新生儿期间可能不发病,但长大后吃了蚕豆,会出现溶血和贫血。中国是这一疾病的高发区之一,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发生率很高。

第二大类常见的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是感染。这包括出生前,孩子在宫内已经发生的感染,以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多见。这样的婴儿在出生后,就容易发生黄疸。或者有的孩子是出生后发生细菌、病毒感染,也会发生黄疸。第三大类常见病因是阻塞性黄疸。主要是婴儿出生后,一些外科疾病,如胆总管囊肿、胆道闭锁等,阻塞了胆红素排泄系统从而导致黄疸。第四大类常见的病因是新生儿阶段特有的问题,包括母乳性黄疸和胎便排出延迟性黄疸。前者是指部分新生儿喝母乳后,易发生黄疸。后者是指婴儿出生后发生便秘或不排大便。第五大类病因是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母乳性黄疸

另外,还有一种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中医治疗白癜风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让您告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yy/96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