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治疗 >> 张先生的喜讯胰腺癌变成了胰腺炎
张先生的喜讯:
胰腺癌变成了胰腺炎
半年来,65岁的张先生常感觉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下降。
近两周又发现小便发黄,医院做了腹部CT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胰腺头部增大,密度不均,胆总管下段和近端胰管狭窄,胰腺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CA19-9也明显升高。外科医生诊断为胰头癌可能,建议张先生住院手术治疗。
胰腺外科手术是一个大手术,创伤大,恢复慢,面对这突然的打击,张先生惊慌失措,召集亲朋好友商议对策。讨论决定:再到附近新开医院去看一下,手术暂缓。
接诊张先生的是消化内科擅长胆胰疾病诊治的高双医生,仔细询问和复习了病史资料后,高医生认为,现在还不能诊断胰腺癌,应该用一种微创的Spyglass胆道子镜技术,对胆管检查并做组织活检病理检查,这样可以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决定是否手术。
张先生的Spyglass胆道子镜检查在静脉麻醉下顺利进行,高医生娴熟的操控着旋钮,内镜就像一条灵蛇,轻柔地游进胆总管内,胆管内的病变清晰的展现在眼前:粘膜表面充血,肿胀,伴颗粒样增生,管腔狭窄。综合判断病变很可能为炎症,在取了5块活检后,留置了一根塑料引流管在胆管内,以解除梗阻症状,手术顺利结束,用时32分钟。
Spyglass胆道子镜技术5天后,病理结果显示为慢性炎症,免疫组化检查IgG4抗体强阳性,结合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IgG4相关性胰腺炎。在给与病人强的松药物治疗2周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黄疸恢复正常。
从怀疑胰腺癌到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从准备外科手术,到药物治疗后迅速康复,张先生就像是做了一场梦,从鬼门关绕了一圈,又平安的回来了。
科普知识I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以下简称AIP),是一种IgG4相关性疾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除了发生在胰腺,还可累及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如胆管、肾脏、淋巴结、泪腺、唾液腺等。临床起病多表现为梗阻性黄疸,伴或不伴上腹痛,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且其通常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除了完善胰腺增强磁共振和MRCP检查以外,还可以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技术的基础上,采用Spyglass胆道子镜对胆道进行直视观察,术中发现胆总管胰腺段血管迂曲扩张,组织增生明显,于病变处取活检。
四院消化内镜中心引进的全新一代Spyglass系统借助于ERCP技术,利用胆道子镜对胆胰管内病变进行直视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精准指导组织活检,高效腔内激光碎石,相比于传统ERCP刷检和胆道活检,极大提高了诊治效率。目前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每年完成ERCP超例,成功开展各种良恶性胆胰疾病的治疗(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良性狭窄、胆瘘、胆管癌、壶腹周围癌、胰管结石)、胆道细胞刷检、IDUS、Spyglass,总体治疗成功率达95%,并发症1%。四院消化内镜中心力求不断提高胆胰疑难和复杂疾病的诊疗水平,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四院消化内镜中心专家介绍
高双,从事内镜工作十余年,医院工作多年,完成各种内镜下操作近例,其中ERCP操作1余例,胆道镜余例,年作为专科人才引进医院消化内科。
擅长:Spyglass、IDUS、胆道细胞刷检及活检,各种良、恶性胆胰疾病的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良性狭窄、胆漏、胆管癌、壶腹周围癌、胰管结石等),总体治疗成功率达95%,其中胆总管结石治疗成功率达99%,并发症发生率<1%,术后住院时间1~3天。
消化内镜专病门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文字:张其胜
照片:董智琦
版式:王冠
监制:董智琦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