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护理 >> 肝愿同行晚期HCC伴PVTT,经免疫靶
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细胞癌(HCC)最常见的一种肝内转移形式,其发生率高,发展迅速,预后极差。近年来,晚期HCC患者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放射治疗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体现出治疗价值,三者联用可能具有良好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本期将分享一例伴有门静脉分支癌栓的晚期HCC病例,患者经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同时辅以1次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后,肿瘤快速持续缓解,为后续肝移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周波
浙江大医院肝胆胰外科
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博士
擅长:肝脏肿瘤和胰腺肿瘤的微创治疗,对肝胆胰外科疾病如肝脏肿瘤、肝内外胆管结石、肝内外胆管肿瘤和胰腺肿瘤、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脾脏疾病、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研教学: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和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等工作,在SCI收录杂志和国内一类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基本情况一般资料:男,47岁。
主诉:右上腹间歇性疼痛2个月。
既往史:否认乙肝病史;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否认长期服药史和过敏史。
个人史/家族史:否认吸烟史、饮酒史;否认特殊肿瘤疾病家族史。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殊,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ECOGPS评分:1分。
实验室检查(-06-04):白细胞计数4.5×/L、血红蛋白g/L,红细胞4.9×/L、血小板计数10×/L,总胆红素30.6μmol/L,谷丙转氨酶46U/L,谷草转氨酶44U/L,AFP:.1ng/mL。
肝脏增强MRI(-06-18):右肝叶巨大肿块,最大截面约93×76mm,伴门脉右支癌栓形成;肝硬化,脾大,少量腹腔积液。
全腹增强CT(-06-19):肝右叶肝癌,肿瘤累及右侧膈肌伴少量肝周积液,门脉右支及远端分支广泛癌栓。
诊断:肝细胞肝癌,IIIa期,BCLCC期,肝功能Child-PughA级,ECOGPS评分1分,PVTTII型。
图1:年6月18日,治疗前腹部增强MR
图2:年6月19日,治疗前腹部增强CT
治疗经过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年6月19日予以1次SBRT治疗,同时应用“替雷利珠单抗mgivgttq3w+仑伐替尼8mgpoqd”治疗,2周期后疗效评价达到PR,6周期后疗效稳定在PR,为患者后续肝移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替雷利珠单抗+靶向治疗2周期:AFP:24.6ng/mL;病灶大小:76×53mm;疗效评价:PR。
图3:年7月28日,联合治疗2周期后腹部增强MR
(2)替雷利珠单抗+靶向治疗4周期:AFP:13.64ng/mL;病灶大小:74×51mm;疗效:PR。
图4:年9月10日,联合治疗4周期后腹部增强MR
图4:治疗期间AFP变化
病例总结本例患者来诊时,确诊为晚期肝癌患者,IIIa期,伴门静脉右支及远端分支广泛癌栓,考虑予以“免疫+靶向+SBRT”治疗方案。患者第1周期予以“替雷利珠单抗+靶向+SBRT”治疗,AFP从基线期.1ng/mL下降至93.8ng/mL;第2周期后予以“替雷利珠单抗+靶向”治疗,AFP降至24.6ng/mL,靶病灶缩小至76×53mm,疗效评估达到PR;3周期后AFP下降至13.3ng/mL,达到正常水平;4周期后AFP维持在13.64ng/mL,靶病灶大小76×53mm,疗效维持在PR,达到肝移植标准;至今已用药6周期,病情平稳。整体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为后续肝移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提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靶向治疗可为晚期肝癌转化治疗带来希望。
专家点评严盛
浙江大医院
肝胆胰外科、肝移植中心副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委员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器官移植医师培训教材编写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机器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肝胆胰外科ERAS专业委员会常委
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器官移植专业编辑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分会、胰腺疾病微创治疗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分会委员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HBP-INT杂志编委
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细胞癌(HCC)最常见的一种大血管侵犯形式,其发生率达44~62%[1],短时间内即可发生肝内外转移、门静脉高压、黄疸、腹腔积液等,病情发展迅速,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仅2.7个月[2],是肝癌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3,4]。
患者来诊时,影像学检查显示PVTTⅡ型,伴有肝硬化、脾大,肝癌已至晚期(Ⅲa期),根据我国年版《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5],肝癌合并PVTT患者在首次治疗时,尽量选择能最大可能去除或控制肝癌原发病灶及PVTT的方法,并强调应通过联合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手段,达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PD-1/PD-L1单抗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6,7],证实了PD-1单抗在晚期肝癌中的治疗价值,但PD-1单抗单药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ORR仅为10%~20%[6-13],KEYNOTE-[8]研究和CheckMate-[9]研究中PD-1单抗单药治疗的研究终点也均未得到统计学意义,肝癌的局部免疫耐受微环境可能限制了ICIs在晚期肝癌中的治疗效果。
临床前研究发现,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还可通过使血管正常化,促进免疫细胞在肿瘤靶病灶淋巴结的迁移,且可抑制肿瘤靶病灶调节性T细胞(Treg)、骨髓诱导抑制细胞的生成,进而抑制免疫抑制激酶的生成[14,15]。IMbrave研究和KEYNOTE-研究证明了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方案在肝癌晚期系统治疗中的疗效,可进一步提升ORR至27.3%[16]至36%[17]。
免疫治疗与具有直接杀伤肿瘤作用和/或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治疗措施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ICIs的疗效。研究显示,放射治疗可以通过直接杀灭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免疫细胞在肿瘤组织的聚集,调节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18-20],因此免疫治疗联合放疗或可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立体定向放疗(SBRT)是利用CT等影像装置定位放疗靶区,应用高剂量的射线来杀伤肿瘤病灶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大剂量、小照射野,具有精确杀灭病灶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的优点,可在肝功能较好的肝癌患者中发挥较好的肿瘤控制率[21]。年版《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2]中提到,对于中晚期HCC合并PVTT者,可将SBRT作为姑息性放疗手段(II级专家推荐),以获得手术或使肿瘤缩小、降期的机会[23,2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SBRT治疗HCC,已有研究结果提示两者可能起互相协同增效的作用[25,26],但仍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验证。
基于上述理论与研究,考虑予以本例患者“免疫+靶向+放疗”综合治疗。在当下可及的PD-1单抗中,替雷利珠单抗是目前唯一对Fc段进行了特殊改造的药物,不与FcγR结合、不诱导ADCP效应,在巨噬细胞含量丰富的肝脏中或能发挥更好的肿瘤细胞清除作用。此外,替雷利珠单抗与PD-1的结合面和PD-1/PD-L1的结合面的重叠面高达82%,与PD-1亲和力更高,能够更彻底、持续地阻断PD-1/PD-L1的结合,极大地降低了脱靶效应的发生概率[27,28]。
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肝癌中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RATIONALE)显示[29],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经治晚期肝癌患者的ORR为12%,DOR达到15.7个月;国内多中心研究(RATIONALE)显示[30],替雷利珠单抗治疗中国晚期HCC,ORR高达17%。此外,在今年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CSCO)上,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的CLCS亚组分析也显示[31],替雷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晚期HCC患者ORR为18.2%,二线治疗晚期HCC患者ORR为20.8%,整体人群ORR达到17%,疗效比肩国际领先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经过临床综合考量后,予以患者“替雷利珠单抗+靶向”治疗,同时辅以SBRT治疗。经过1周期“替雷利珠单抗+靶向+SBRT”治疗后,AFP显著下降。第2周期予以“替雷利珠单抗+靶向”治疗,疗效评估达到PR,缓解状态持续4周期,达到肝移植标准,至今用药已超过6周期,病情平稳。整体治疗过程中,AFP持续下降并稳定在正常水平,患者获得了良好生存获益,提示伴门静脉癌栓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予以免疫+靶向+放疗,具有快速杀灭肿瘤活性细胞的可能。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在晚期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转化治疗中安全有效,可以快速有效缩瘤,并持续降低AFP水平,可作为不可切除晚期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也是未来肝癌免疫治疗的探索新方向。介于目前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TACE、放疗、化疗在部分晚期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我们建议晚期肝癌患者可考虑早期应用替雷利珠单抗,争取为患者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病例专家:周波,点评专家:严盛)
参考文献
[1]ZhangZM,LaiEC,ZhangC,etal.Thestrategiesfortreating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withportalveintumorthrombus[J].IntJSurg.,20:8-16.
[2]PawarodeA.VoravudN.SriuranpongV.etal.Naturalhistoryofuntreated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aretrospectivestudyofpatients[J].AmJClinOncol..21(4):-.
[3]LiSH,WeiW,GuoRP,etal.Long-term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zz/1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