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症状 >> 2015护士资格消化系统知识点
1食管的解剖生理概要:
食管上连咽部,下端与贲门相连接,长约px。
三处狭窄:食管上端
主动脉弓水平
食管下端
这三处狭窄是生理性的,但常为瘢痕性狭窄、憩室、肿瘤等病变的好发区域。
胃的解剖生理概要:
胃位于腹腔左上方,为一弧形囊状器官,上连食管,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连接十二指肠。胃壁从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
黏膜层有丰富的腺体,由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
①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和凝乳酶原;
②壁细胞: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
③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有保护黏膜、对抗胃酸腐蚀的作用。
胃底和胃体:由主细胞、壁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胃窦:只含黏液细胞;
④胃窦部有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⑤胃底部尚有功能不明的嗜银细胞。
胃的功能:胃是贮存和消化食物的重要脏器,具有运动和分泌两大功能。
混合性食物从进食至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2小肠的解剖生理概要: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长约px,分为球部、降部、横部和升部四部分。功能:分泌碱性十二指肠液,内含多种消化酶。空肠:大部分位于上腹部
回肠:位于左下腹和盆腔,末端连接盲肠。小肠的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使食糜在小肠内分解和吸收。
大肠的解剖生理概要:
1.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
结肠功能: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吸收部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结肠内存在大量细菌,利用肠内物质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合物和短链脂肪酸等,供体内代谢需要。
2.阑尾:起于盲肠根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
3.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px。以腹膜反折为界,直肠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
肛管直肠环: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部分肛提肌----共同组成肛管直肠环。功能:括约肛管的功能,若手术切断后,可引起肛门失禁。齿状线是直肠和肛管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肛管长约75px。
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1)上皮组织、神经支配、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齿状线为分界,之上:内痔,植物神经支配。(无痛觉)淋巴向上回流——入盆腔淋巴结。之下:外痔,脊神经支配。(有痛觉)淋巴向下回流——入腹腔淋巴结。
2)直肠与肛管周围有数个间隙,常见的有骨盆直肠间隙、坐骨肛管间隙和肛门周围间隙,其内充满脂肪结缔组织,是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
直肠的主要功能:排便,能吸收少量水、电解质、葡萄糖和部分药物。还能分泌黏液以利排便。
3胆道系统的解剖生理概要: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和肝外胆管、胆囊及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胆道可分为肝内和肝外两大系统。胆道系统功能:具有分泌、贮存、浓缩和输送胆汁的功能。
胰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正常成人胰腺长约15~px,分头、颈、体、尾四部。胰管是胰腺的输出管道,其近端多与胆总管汇合成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这种共同通路或开口是胰腺疾病和胆道疾病相互关联的解剖学基础。功能: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1)胰腺外分泌功能:产生胰液,每日分泌量约~1ml,主要成分为水、碳酸氢盐和消化酶。胰消化酶以胰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为主。胰腺的内分泌功能:由胰岛的多种细胞构成。B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还有少数胰岛细胞分泌胰多肽、促胃液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发达,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不宜喂淀粉类食物。婴儿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唾液,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二)胃
溢奶和呕吐的原因:婴儿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加上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和呕吐。
(三)肠
小儿肠系膜相对较长且活动度大,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肠乳糖酶活性低,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
(四)肝
肝细胞发育尚不完善,肝功能亦不成熟。解毒能力较差。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五)肠道细菌
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六)健康小儿粪便
4口炎病人的护理
病因:由于婴幼儿口腔解剖生理特点及食具消毒不严、口腔不卫生或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和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患儿;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使用不洁奶具、哺乳时乳头不洁所致。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溃疡性口腔炎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临床表现:
由于婴幼儿口腔解剖生理特点及食具消毒不严、口腔不卫生或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和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患儿;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使用不洁奶具、哺乳时乳头不洁所致。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溃疡性口腔炎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多见于婴幼儿,
(一)鹅口疮
本病特征是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可有渗血。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进食。一般无全身症状,重症时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出现拒食、吞咽困难等。
(二)疱疹性口腔炎
多见于1~3岁婴幼儿,全年可发病,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发生小流行。起病时发热,体温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黏膜等处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水疱迅速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累及上颚及咽部。口角及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疱疹。局部疼痛,出现流涎、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常肿大。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1~2周。本病应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常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三)溃疡性口腔炎
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
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5口炎病人的护理
护理措施:
(一)促进口腔黏膜溃疡愈合
1.保持口腔清洁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清洗溃疡面,较大儿童可用含漱剂。鹅口疮患儿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日2~4次,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鼓励患儿多饮水,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和清洁,减少口腔细菌繁殖。对流涎者,及时清除流出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引起皮肤湿疹及糜烂。
2.按医嘱正确涂药鹅口疮患儿局部涂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疱疹性口腔炎患儿局部可涂碘苷(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西瓜霜、锡类散等中药。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溃疡性口腔炎可涂5%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等。
涂药前应先清洗口腔,然后将纱布或干棉球垫于颊黏膜腮腺管口处或舌系带两侧以隔断唾液;再用于棉球将病变部黏膜表面吸干净后方能涂药。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再去除棉球或纱布,然后取出隔离唾液的纱布或棉球,嘱患儿不可立即漱口、饮水或进食。婴儿不易配合可直接涂药。
(二)减轻口痛
以微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酸、咸、辣、热、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在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时,动作要轻、快、准,涂药时应用棉签在溃疡面上滚动式涂药,不可摩擦,以免使患儿疼痛加重。因疼痛影响进食者,可按医嘱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
(三)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
护士为患儿进行护理前后要洗手,患儿的食具、玩具、毛巾等要及时消毒,鹅口疮患儿使用过的奶瓶、水瓶及奶头应放于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30分钟后洗净再煮沸消毒。疱疹性口腔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注意与健康儿隔离,以防传染。
6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
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病变以胃窦部为主
2.自身免疫反应:病变以胃体和胃底部为主,此型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而发生恶性贫血
3.理化因素影响
4.其他有人认为慢性胃炎与年龄有关。
临床表现:
为消化不良的表现:中上腹部不适.腹痛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
治疗原则:
(一)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尤其有活动性者应给予灭菌治疗
治疗方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等和(或)枸橼酸铋钾二联或三联治疗
(二)针对病因处理
1.胆汁反流——氢氧化铝凝胶吸附
2.消炎药引起的——立即停服
用制酸剂或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药。
用法:硫糖铝在餐前1h与睡前服用效果最好
如需同时使用制酸药,制酸药应在硫糖铝服前半小时或服后1h给予
(三)有恶性贫血者,可注射维生素B12加以纠正
护理措施:
1.休息
2.疼痛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局部热敷.按摩.针灸或给止痛药物等
3.饮食护理:
1)慢性胃炎的急性发作期病人一般可给予无渣.半流质的温热饮食。
如少量出血可给予牛奶.米汤等以中和胃酸,有利于黏膜的修复。
2)剧烈呕吐.呕血的病人应禁食,可静脉补充营养。
3)恢复期可食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4)如胃酸缺乏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食醋.浓肉汤.鸡汤
4.心理护理
5.因慢性胃炎可有10%病人转为胃癌,慢性胃炎病人坚持定期门诊复查,防止病情进展是很重要的。
7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为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胃溃疡的发病年龄较迟,平均晚10年。
(一)病因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较为复杂,研究表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有关。概括起来,是胃、十二指肠局部黏膜损害因素和黏膜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这是溃疡发生的基本原理。
(二)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病程以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为特点,一般春秋季节易发作,容易复发,其发作常与不良精神刺激、情绪波动、饮食失调等情况有关。
(三)辅助检查
(四)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五)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消化道黏膜溃疡有关
2.营养不良: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痛导致摄入量减少、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3.特定知识缺乏:缺乏溃疡病防治的知识
4.焦虑 与疼痛、症状反复出现、病程迁延不愈有关
5.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
(六)护理措施
(七)健康教育
8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特点: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腹泻、大便有黏液脓血、腹痛及里急后重。病程漫长,多反复发作,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
(一)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本病可能与遗传、感染、精神因素和免疫机制异常有关。
1.免疫因素:
2.氧自由基损伤:在肠内黄嘌呤氧化酶等作用下,导致大量氧自由基形成,损伤肠黏膜。
3.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病人直系亲属中有10%~20%的人发病
4.感染因素:可能与痢疾杆菌或溶组织阿米巴感染有关。
5.精神因素:应激事件、重大精神创伤后可诱发本病,病人常有焦虑、抑郁等表现。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四)治疗原则
(五)护理问题
1.腹泻与炎症导致肠蠕动增加,肠内水、钠吸收障碍有关。
2.腹痛与肠道黏膜的炎性浸润、溃疡有关。
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频繁腹泻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腹泻及吸收障碍有关。
5.焦虑与频繁腹泻、疾病迁延不愈有关。
(六)护理措施
(七)健康教育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医院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