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

1

名词解释

1.大循环(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大循环(体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2.肺循环(小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小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合的动脉血)

3.胸骨角:胸骨柄、体相连处稍向前凸称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

4.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

5.肋膈隐窝: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处,为胸膜腔的最低点。

6.动脉韧带: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形成的遗迹。

7.大脑动脉环:在脑底部,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围成的动脉环。

8.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细胞体聚集而成。

9.肝胰壶腹: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处略膨大的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0.纹状体:大脑基底核中,豆状核、尾状核的合称。

11.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肌与第一肋三者围成,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2.腹股沟管:为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腹前壁下部的肌间裂隙,在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13.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城的三角形区域。

14.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粘膜)面,两侧输尿管入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粘膜光滑而无皱襞。

15.纵隔: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6.动脉韧带: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琐后形成的遗迹。

17.静脉角: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在锁骨后方汇合部。

18.翼点: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较为薄弱。

19.神经节:神经元胞体积聚部位,分为感觉神经节与内脏运动神经节。

20.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主要功能是收集淋巴液进入淋巴循环。

21.椎间盘: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分为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

22.胸腔膜:指脏.壁胸膜相互移行,两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胸膜间隙。

23.股四头肌:全身最大的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其它起自股骨,止于胫骨粗隆,可屈髋(股直肌)、伸膝。

24.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张口肌)。

25.缝匠肌:全身最长的肌,起自髂前上棘,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可屈髋、屈膝,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2

论述题

1.肩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构成: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特点:多轴球囊关节,运动幅度大,稳固性差,关节囊薄而松弛。

运动:是最灵活的关节,可做三轴运动。即冠状轴的屈和伸,矢状轴的收和展,垂直轴的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2.膝关节的构成,特点和运动。

构成: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特点:最复杂的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附于各关节面的周缘,周围有韧带加固。

运动:屈、伸;半屈膝时,可作旋内、旋外。

3.胆汁产生和排出的途径。

胆汁由肝脏分泌后经过胆小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后在胆囊内贮存,之后被浓缩,当人体进食脂类物质后,胆汁进入胆总管,经过胰壶腹,由十二指肠乳头进入了十二指肠降部,再进入小肠内。

4.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途径。

完整答案

产生:脑脊液位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及脊髓中央管内,为无色透明的液体。主要产生于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

循环途径: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人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此隙流向大脑背面的蛛网膜下隙,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人血液中。

简单答案

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矢状窦。

5.男性尿道的三部,两弯,三窄。

男性尿道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有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两个弯曲,3处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

6.精子的产生及排出通路。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精子先贮存于附睾内,当射精时经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排出体外。

7.三大唾液腺的位置、开口。

腮腺,浅部上达颧弓、下至下颌角、前至咬肌后1/3的浅面,后续深部,深部深入下颌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下颌后窝内,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下三角,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位于舌下襞的深面,大管开口于舌下阜,约10条小管开口干舌下襞表面。

8.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有贲门和幽门,胃大弯和胃小弯,前后二壁,并可分为4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9.食管的生理性狭窄。

第一狭窄位于食管起始部,平对第六颈椎体下缘,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在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左前方处,平对第4、5胸椎体之间,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在食管裂孔处,平对第10胸椎,距中切牙约40cm。

10.子宫的固定装置及其作用。

子宫借韧带、阴道、尿生殖膈和盆底肌等保持其正常的位置,韧带包括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和子宫骶韧带。

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倾到。

子宫圆韧带参与维持子宫的前倾。

子宫主韧带维持子宫颈的正常位置,防止向下脱垂。

子宫骶韧带向后上方牵引子宫颈,与子宫圆韧带协同,维持前屈位。

11.三角肌的作用

维持肩部外形;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可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可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12.输尿管的三个狭窄

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下狭窄:位于输尿管的壁内部

13.内囊的分部和位置

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分为前肢、膝、后肢三部。

前肢的投射纤维——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膝部的投射纤维——皮质核束

后肢的投射纤维——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偏身感觉丧失)、视辐射(对侧偏盲)、听辐射、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丘脑后辐射(“三偏”、对侧偏瘫、对侧偏盲)

14.肝门及其出入结构

肝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由后至前,分别为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管,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由--年考题整理

责任编辑:李lxht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白癜风在线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by/98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