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胆”被切除了,会变成“胆小鬼”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其实所谓的“胆”,即胆囊的功能主要是储存浓缩并在需要时排出肝脏所产生的胆汁,帮助消化食物,跟胆量无关。

  这种在有点常识的人们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问题,临床上确实困扰着不少胆囊疾病患者,有些具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患者因此甚至一忍数年,饱受绞痛的折磨。

  病例:胆囊炎常发作,怕“胆小”不手术

  41岁的房女士患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5余年了,每年发作4~5次,多年都没有了吃大鱼大肉的口福,平时饮食都是小心谨慎,唯恐引起胆囊炎发作。

  前不久去参加好朋友的生日聚会,她心情好胃口开,吃了点油腻的东西,过后腹痛难忍,脸色苍白,坐卧不安,医院就诊。接诊医生为她做了对症处理后疼痛暂时有了好转,但2小时后又再次发作,被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随后的检查结果显示,房女士还合并有胆囊多发结石,其中有一枚像花生米大小的结石卡在胆囊管出口的地方。

  医生建议她接受微创胆囊切除术,但她犹豫了:“我就是怕摘了胆会变胆小、做事没胆量,这许多年才一直忍着痛。”

  虽然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但临床上确实碰见过许多像房女士这样怕摘除了胆变“胆小”而一直忍痛的病人。医生为房女士解释了有关“胆”的医学知识后,她欣然接受了微创手术治疗,第三天便顺利出院了。

  解读:胆囊跟胆量无关,摘了不会“胆小”

  胆囊是一个“梨形的袋子”,位于右侧上腹部,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其实,胆囊就像个“储存袋”,主要是储存浓缩并在需要时排出肝脏所产生的胆汁。当人们吃食物时“袋子”就会被挤压,“袋子”里的胆汁就会排出、流到肠道内,其功能主要是帮助消化食物,跟胆量无关。

  对于胆囊疾病的治疗,该“保胆”还是“切胆”,则应因病情而定。一般来说对于急性、慢性胆囊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特别是直径大于3厘米的结石和直径大于1厘米的胆囊息肉,有症状的还是要考虑手术根治为妥。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切胆”,特别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目前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而对于急性胆囊炎第一次发作或是胆囊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又或病人有其他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则考虑进行“保胆”治疗。

  防治:日常保胆应防过劳,结石病人宜右侧卧睡

  曾有观点认为如果因某种疾病需要切除胆囊,对身体的整体功能基本影响不大。每个器官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不到不得已,该保还是要保。日常“保胆”防病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注意饮食,一日三餐保持规律有节,特别不要吃油腻性食物,忌辣椒和酗酒等。

  3.保持良好心情,情绪波动过大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4.对于胆囊结石病人建议晚上右侧卧位睡觉,防止结石滑动到胆囊管嵌顿,引起剧烈腹痛。

  另外,从早期的预防治疗来看,一般认为中医中药对于比较轻的胆囊炎有消炎利胆作用,部分疾病可临床治愈,对于泥沙样或细小的胆囊结石可尝试中药溶石或排石。

  提醒:切胆后一个月内需注意饮食调节

  “切胆”术后的病人术后常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和胃液反流等消化道症状。其实,这跟胆囊被切除后贮存和调节胆汁的功能不复存,又失去调节胆汁排入肠道的功能,对脂肪的消化能力相应减弱有关。不过,切除了胆囊之后,胆总管会慢慢呈代偿性扩张以取代胆囊的功能,但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月。

  为了适应胆囊切除后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医生建议患者可饮食上加强调理:

  1.术后1个月内禁食刺激食物

  术后1个月内应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禁食高脂肪类和煎炸食品,适量增加点植物油,菜肴应以清蒸、炖煮、凉拌为主,少吃爆炒、油煎的菜,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酒以减少对胆道的不良刺激。

  2.术后第2个月逐渐加强营养

  加强必要的营养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术后第2个月即可食用普通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饮食,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及菌菇类,以弥补动物蛋白的不足。胆囊切除后原则上不宜摄入过量的脂肪与胆固醇,但不等于一点不吃,因为肠道中有一定量的脂肪是刺激胆汁分泌及扩展胆总管容积和保持胆道流畅所必需的。此外,多吃高纤维素与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也十分有益。

  3.坚持6个月少食多餐

  可以一日吃四餐或更多些,通过少食多餐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术后恢复健康,大约需要坚持6个月。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皮肤病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jc/64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