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资料:

患者男,59岁。因阵发性上腹痛5h伴呕吐,于年12月4医院就诊。

腹部B超检查:上腹部探及一大小为10cm×5cm的液性暗区,透声尚可;胆囊显示欠清楚,胆总管不扩张。

  

腹部CT平扫:肝裂稍下方见一囊性包块,局部贴近肝右叶,界限不清,大小约12cm×6cm;胃窦受压,右上腹肠管受压移位,十二指肠受推挤向后移位;肝内胆管不扩张,胆囊体积正常,其内未见结石。

  

年12月5日该患者以“右中上腹囊实性包块”收院。

体格检查:

患者营养状况良好,巩膜无黄染,腹部平软,中上腹部可扪及一直径约15cm的包块,质地柔韧,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轻压痛,其余检查结果阴性。ALT50U/L、TP64.5g/L、GGTU/L、CA19-.7U/ml。

腹部CT增强扫描:肝左叶下方与胃十二指肠之间一大小约12cm×6cm×9cm的囊性包块,病灶邻近肝脏处局部强化并有分隔,病灶与肝脏及胆囊界限不清。考虑来源于腹腔囊性淋巴管瘤可能。

  

术中探查见右上腹肝门前方囊性包块,分叶状,大小约18cm×13cm×9cm。包块表面包裹网膜组织,其下极侵犯胃窦部大弯侧致该处向前扭转,上极与胆囊体部连为一体。术中发现肿瘤侵入胃壁浆肌层。胆囊哈氏袋增大,位于胆总管后方,胆囊及包块呈“C”型横跨于胆总管。肝门部淋巴结肿大,质地坚硬。

肿瘤于胆囊底部结节状增厚并形成缩窄性管腔,其远端囊肿样改变。肿瘤浸润胆囊壁全层,侵犯邻近肝实质、神经和脉管,胃壁组织未见肿瘤侵犯,胆囊颈切缘未见癌残留,无淋巴结转移。术中诊断胆囊癌可能,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将胆囊床旁2cm以内的肝脏组织、胃窦部大弯侧、肝门部脂肪及淋巴组织连同胆囊、肿瘤整块切除。

术后病理检查:高分化囊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EA、p53阳性,CK7、CK20强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为40%。讨论:

胆囊囊腺癌是肝胆管囊腺癌在肝外的罕见表现,首先由Devavey等于年报道。其发生可能与胆囊囊腺瘤和囊壁内上皮囊肿有关,但其确切病因仍不明确。

胆囊囊腺癌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非特异性,常以右上腹疼痛不适、黄疸、发热为首诊原因。57%的患者存在上腹部不适,约30%的患者上腹部可扪及包块。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患者可伴有体质量减轻、恶心呕吐、腹胀等,肝脏功能检查可出现转氨酶增高和CA19-9异常。

胆囊囊腺癌的诊断主要根据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B超可以测量肿瘤大小以及发现囊肿内部的分隔,CT和MRI检查可以发现肿瘤周边浸润情况。当考虑有胆囊囊腺癌时,针对肿瘤的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应当杜绝,以防针道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

胆囊囊腺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根治性切除是获得治愈的惟一选择。由于胆囊囊腺癌常侵犯周围器官,因此,若条件允许,应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手术操作避免粗暴,以防囊肿破裂、囊液外流引起腹腔种植、转移。目前尚无资料表明放、化疗对胆囊囊腺癌有效。

 

本例患者发病时间短,症状不具有特异性,术前B超检查发现右上腹巨大囊性包块,但由于缺乏对胆囊囊腺癌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未能根据CT检查结果作出有益的分析,因此,术前未能确诊。术中发现肿瘤组织自胆囊底部向外生长形成巨大囊性包块,与胃壁组织粘连,肝门部淋巴结质地坚硬,考虑胆囊癌的可能而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yy/124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