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常识 >> 葛均波院士完成全球首例高分子介入瓣人体植
7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团队为一名80岁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植入了全球首例高分子多聚合物(polymer)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目前患者状态良好。
此次手术使用的心脏瓣膜是由上海以心医疗自主研发的一款合成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PolymerTAVRTRISKELE,在瓣膜材料方面实现了跨代突破,有望将心脏瓣膜的寿命在目前生物瓣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左右。
材料学的飞跃
过去的人工心脏瓣膜使用的是猪或牛的心包组织,也称为生物瓣膜,虽然动物心包组织被临床应用多年,证明其有较好的耐久性及抗栓性能,但其使用寿命仍有一定局限性,一般只有10-15年,而且加工缝合要求很高,无法剪裁成一些特殊的形状。
随着材料学的改进,多聚合物(polymer)可一定程度弥补心包瓣膜的不足,其更容易加工剪裁,在体外模拟实验中,一些多聚合物(polymer)显示出比传统牛心包瓣膜更久的使用寿命,脉动流测试显示,多聚合物瓣膜的使用寿命可长达25年,而且与生物心包瓣膜一样,多聚合物瓣膜无需终生抗凝,也不会产生机械瓣膜的噪音,具有零钙化、低凝血、高生物相容性的优点。
一位材料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高分子多聚合物瓣膜的研发难度很高,全球的科学家、临床医生和材料学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反复验证,近两年才取得了突破,研制出达到临床要求的多聚合物瓣膜,并且世界上掌握这种核心技术的企业仍然很少。
葛均波院士团队从动物实验阶段就参与了TRISKELE主动脉瓣置换系统的评价,他对这种革命性的多聚合物材料与工艺科技很有信心,此次手术进行顺利。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颠覆性的材料,多聚合物高分子瓣膜、可降解促内皮新生瓣膜可能替代生物瓣膜成为新选择。之前只在动物实验上证明了它的结果是好的,但人体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葛均波院士在手术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现在进行人体可行性的研究,首先是要保证病人的安全。”
葛均波强调,提高瓣膜耐久性是下一阶段瓣膜研发的关键方向之一,研发面向年轻患者的治疗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yy/1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