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胆总管炎专科治疗医院 >> 胆总管炎症状 >> 大理公主段宝姬
大理路军民总管段功之墓
元代,昆明城东南盘龙江与护城河交汇处,架有一座“通济桥”,地处要津,桥址大约位于今昆明书林街口。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年),在这座桥上发生了一起大事——时任梁王的巴匝剌瓦尔密为了巩固自己统治云南的根基,消除蕴集心头多年的心腹大患,设计在通济桥埋下伏兵,恩将仇报,谋杀了时任平章政事的段功(云南最高行政长官)。段功也是世袭的大理第九代总管(大理最高统治者),曾助梁王击败红巾军,为解除云南危局立下汗马功劳,此时还是梁王的乘龙快婿。这个悲剧的发生,是当时云南动荡政局的必然结果,也是政治阴谋和纯真爱情交织纠结的传奇结局,演绎了一个流传后世的动人故事。
缘起
南宋淳祐十二年(蒙古宪宗三年,年),忽必烈用奇兵从苍山西坡兵临大理,大理国段氏投降后,得到忽必烈封赏,段兴智成为元大理路第一代总管,是这一地区的世袭最高统治者。元朝建立,云南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年代。然而,到元成宗之后,云南行省所代表的中央集权权力削弱,以梁王为代表的蒙古贵族势力可以凌驾于行省之上为所欲为,行省形同虚设,一切均由不可一世的梁王专横独断。此时,大理总管已传至段功,为第九代。此时梁王对滇西大理的段氏一族逐渐失去了控制力,任其坐大扩张,想要发号施令也力不从心。也就在此时,反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占据半壁江山,不久即称帝建立明朝;四川红巾军明玉珍也建国大夏,屯集重兵日夜操练,虎视云南。
年,红巾军长驱直入进兵云南,梁王兵马不堪一击,纷纷溃退,红巾军兵临昆明城下。梁王弃城,仓皇逃至楚雄,向盘踞大理拥兵自重的段功求援。段功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和云南大局,带兵出征,先后与红巾军战于关滩、古田寺等地,取得胜利,迫使红巾军退回四川。梁王为彰显段功的救援功绩,奏报朝廷封授段功为云南平章政事,并以美丽的女儿阿盖嫁给段功为妻。但是,“狡兔死,走狗烹”,不久,双方的矛盾随着利益的冲突逐渐升级,最终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梁王让公主阿盖用孔雀胆毒害段功,阿盖爱戴段功的光明磊落和赤胆忠心,不忍下手,并力劝段功尽快离开昆明,免遭杀身之祸。段功爱恋美丽娇妻阿盖,盘桓良久,不肯返回大理。于是,梁王亲自动手,设伏兵于通济桥,谋杀了英勇盖世的段功。
奇女
段功有一个女儿,就是大理公主段宝姬。她听到父亲噩耗,悲痛欲绝,立誓报仇。段宝姬的确是一个不凡的美丽女子。传说,在其出生之时,母亲高夫人梦见一位圣僧,授予一个玉篆仙鹤,她接过后,突然之间,玉篆仙鹤化为了一支五彩笔。因此,段宝姬自幼即能诗善剑,三岁时,就随其母闻鸡起舞,练习剑术武功,并入荡山寺修习佛法,高僧大云赐其法名“僧奴”,并赠其四句偈语:“云篆仙鹤,空来空悟,慧根永固,为我僧奴”。
段宝姬八岁时,已经卓有诗才。有一天,她与父亲在庭院赏兰,段功命其以兰为题作诗。段宝姬略加思忖,即刻成诗一首:
深山峡谷藏清雅,淡雅幽香名天下。
春在人间香正浓,兰开大理第一家。
10岁时,段宝姬已练就一身骑射功夫。一日,她随段功狩猎石门关,独自射杀了一头大熊。段功闻之,禁不住叹道:“宝姬若非女流之辈,我当让她执掌兵符,带兵打仗。”
起誓
段功的死讯传到大理,夫人高氏和公主段宝姬、公子段宝,发誓一定要杀死梁王,报杀夫杀父之仇。特别是能文能武、貌美多才的公主段宝姬,伤心至极,写下血书,吟诗立志,祭文哀悼,誓雪杀父之恨:“惆怅同胞未忍别,应知恨重点苍低。”满腔仇恨,盖过了点苍山。
段功既死,大理一时无人能率兵讨伐梁王报仇雪恨,高夫人只好亲自挂帅掌兵,与梁王抗衡。鉴于大理的军事实力难以成事,高夫人意欲与西昌联兵。谁知此议一出,西昌总管阿荣垂涎于段宝姬的美色,提出若要西昌与大理联兵,必娶公主段宝姬为妻,方可联兵合击梁王。高夫人深知,只有联姻之策,方能最终联兵报仇。因此,着眼大局,她认为,若能杀灭仇人梁王,嫁宝姬至西昌未尝不可。于是,高夫人应允了西昌总管阿荣的联兵条件。
只有15岁的段宝姬对母亲言听计从,心想只要能够杀梁王,报父仇,即使嫁到僻远的西昌也在所不惜。颇明事理的宝姬,向阿荣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西昌要操兵演武,伺机讨伐梁王;二是戒酒色,立德政;三是兴农事,罢狩猎。阿荣听后,觉得此事不算刁难,便答应了。
段宝姬出嫁之日,在苍山龙尾关前,亲手将一面绣有“替父雪恨”的旗帜交到大理第十代总管弟弟段宝手上,并嘱咐道:“三年内,一旦时机成熟,大理和西昌同时出兵,讨伐梁王,报杀父之仇!”言毕,母女、姐弟相拥泣别,段宝姬含悲忍泪踏上了奔赴西昌的偏远之途。
远嫁
段宝姬身为金枝玉叶,但为报父仇,远嫁一个自己并不喜欢也不了解的人,可想而知她的心里不知有多么悲伤和无奈?阿荣婚后的所作所为和放肆食言,更是让段宝姬伤透了一颗寂寞无助的芳心,痛悔终生。
一年之后,段宝姬在西昌生了一对双胞女儿。阿荣本是庸夫,过去惧于梁王的淫威,不敢公开与梁王作对,如今见段宝姬生女非男,便连娶六妾,沉溺酒色,彻底背叛了对段宝姬信誓旦旦的承诺,既不操兵演武,也不力戒酒色,倡导德政,更不罢狩猎而兴农事,当初许诺的联兵报仇之事已是空若浮云。阿荣的言行,使得无可奈何的段宝姬以泪洗面,痛不欲生。
段宝姬再三劝告阿荣信守诺言、回头是岸无效,万念俱灰而红颜一怒,搬出王府,在邛海岛中建了一座大庵,带着一对天真可爱的女儿,与黄卷青灯和晨钟暮鼓作伴,寂寞度日。
古语道:自作孽,不可活。不过数年,毫无节制的阿荣因酒色过度,一命归西。此时的段宝姬仍然时时不忘报仇之事,每日练武不辍,以待有朝一日,前往昆明手刃仇人。然而,世事艰难,杀梁王绝非易事,段宝姬母女能够苟存性命于乱世中的异乡已是不易,她只能寄情山水,以待时机,雪恨心安。
天下之事,时事大局终究会影响甚至决定个人的爱恨情仇乃至命运。一个朝代的兴亡,有时只在瞬间。年,朱元璋遣傅友德、蓝玉、沐英率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不过数月,便攻占了昆明及周边地区,梁王兵败投滇池而死,明军随之挥师西进大理,俘获了大理总管及其子苴仁、苴义和高夫人。朱元璋念及段氏一族曾有归附之心,便予以大赦。段宝姬闻讯,悲喜交加,思乡之情愈浓,遂萌生了归宗大理之心。
返乡
翌年,远嫁西昌16年之久的段宝姬,携一对女儿归返故乡。16年的悠悠岁月,带走了段宝姬的青春年华,也带走了她对人世间的疑惑迷茫和美好心愿。经过一番深思,段宝姬见仇人已死,大恨得雪,念及此生错嫁男人,误了一生,留下终生伤痛和遗憾,已是无法从头再来,遂起了脱离红尘之心。
段宝姬倾其所有,在兰峰下双鸳溪北的无为寺旁,建盖“兰苑”,占地方圆六十四丈,以三才、两仪、九宫、八卦为布局,兼容佛道,并建了段家祠堂,场景甚是壮观。她自号“兰室居士”,以养植兰草为趣,吟诗舞剑为乐,散尽钱财,广交天下名士方家。风景如画的“兰苑”,遍种奇花异卉,当时在大理的高僧大隐,大云、达果、无极、安道、继白、桂楼,经常聚于苑中,谈文赋诗,论剑赏兰,与段宝姬一起被时人誉为“南中七隐”,备受尊崇。
段宝姬曾在大理无为寺旁建盖“兰苑”
兰事
段宝姬在“兰苑”栽种名兰百种,年年兰会,七人相聚,品兰赋诗,传为美谈雅事。这“南中七隐”,或佛或道,各怀绝技,名留青史。
段宝姬写的《南中幽芳录》,是我国迄今最早的兰花专著,书中对38个兰花品种的鉴赏分析,达到当时兰文化的最高水平,绝无仅有,广为传播。传说,云游至滇的张三丰至“兰苑”访问段宝姬,见“兰苑”美如仙境,感慨良多,欣然赋诗:“墙外一千步,可闻兰芬芳。借问谁家宅,居士号落阳”。由此可以推想当年“兰苑”之盛。
段宝姬的双胞女儿,貌若天仙。长女琼芝,嫁大理总兵徐进次子徐韬;次女琼华,招赘大理总兵府司文郎赵文龙,姐妹俩历尽艰辛,也算有了一个好的归宿。
云游
段宝姬从西昌回到大理建盖“兰苑”之后,数十年间,云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路行吟,写下许多诗章。但她更多的时光则忘情于苍洱美丽的山水之间,面对大好河山,常常感叹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她曾有一首诗如此吟咏:
漂泊异乡归旧地,卸却红装少人知。
千年一梦人间事,正是公主低吟时。
据文字记载,段宝姬“年逾七旬,发黑照影,健步如飞……”虽然身逢多事之秋,可段宝姬终得善终,享年92岁,葬于点苍兰峰无为寺南的山坡之上。
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绵延数百年,曾有多少公主?但她们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唯独段宝姬有史籍可查。段宝姬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可以作为她一生的概括:
一夜寒春雨,落花满院庭。
桃李新叶现,残花有谁怜。
昨日娇粉颜,随风任飘零。
轻扫移竹下,君子慰花魂。
白颠的治疗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