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的构成,危害,医治与预防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会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阻塞;引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本病可引发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缘由

1名称疾病名称:肝内胆管结石

所属部位:腹部

救治科室:肝胆外科外科

症状体征:腹痛腹部肿块

2概述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构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镇静。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会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疾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缘由。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产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散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大情况。另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阻塞,容易引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3流行病学

该病多见于远东及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发病率较高。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约16.1%。

4病理生理左右肝管会合构成肝总管。右肝内胆管分为右前叶肝管、右后叶肝管;左肝内胆管分为左内叶肝管及左外叶肝内胆管结石肝管。肝内胆管结石易发生于左肝管起始部,肝管狭窄伴管腔扩大、堆积结石。还多见于右前、后肝管会合成右肝管开口处,胆管结石堆积。正常胆道在PTC、ERCP时直径0.7~1.0cm,管径0.06cm斟酌硬化性胆管炎,管径1.0cm斟酌胆道阻塞,病由于胆管结石、肿瘤、乳头良性狭窄等。肝内胆管轻度狭窄指胆管最大直径超过最小直径1倍以下。重度狭窄指胆管最大直径超过最小直径1倍以上。

肝内胆管结石几近全是胆红素钙石,由胆红素、胆固醇、脂肪酸与钙组成。可为双侧肝内胆管结石,也可限于左肝或右肝,左肝内胆管结石较右肝多见。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狭窄、扩大并存,因此有胆汁的滞留。狭窄于两侧肝管都可见到,以左边多见,也可见于肝门左、右肝管会合部。少数病例唯一肝内胆管结石并没有胆管狭窄。

5病发机理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发缘由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

肝内胆管结石感染是致使结石构成的重要因素,感染的缘由常见的是胆道寄生虫感染和复发性胆管炎,差不多所有的肝内胆管结石病病人的胆汁培养都可检出细菌;感染细菌主要是来源于肠道,常见的细菌是大肠杆菌及厌氧菌。大肠菌属和一些厌氧菌感染时产生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和在胆道感染时产生内生性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结合型胆红素水解生成游离胆红素而镇静。

胆汁滞留是肝内胆管结石构成必要条件,只有在胆汁滞留的条件下,胆汁中的成份才能沉积并构成结石。引发胆汁滞留有胆道炎性狭窄和胆道畸形;在阻塞的远端胆管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大,胆流缓慢,有利于结石的构成。

另外,胆汁中的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资,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构成。

6临床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较复杂,除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外,以往的手术发现和X线造影的结果,常为肯定诊断的主要依据。X线造影中主要运用直接胆管造影法,如PTC和ERCP,特别是前者,能清楚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散布情况,和了解有没有肝内胆管狭窄、完全阻塞或局限性扩大,对诊断和指点医治有很重要意义。

B超检查虽不如PTC或ERCP确诊率高,又不能帮助了解结石散布等详细情况,但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仍有80%的准确性,其最大优点是方法简便且为无损伤性检查,故目前常作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诊断方法。CT由于费用昂贵,又对肝内胆管含钙量较低的色素性结石的诊断正确率其实不高于B超检查,一般较少运用。

另外,可以通过手术探查来诊断,即在手术中仔细探查肝内胆管,这是肝内胆管结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手术中除顺序探查肝外胆管外,还应注意肝脏的触诊,特别是左肝叶的检查,有时还运用双合诊的检查方法,检查肝脏内有没有结石存在。用取石钳、T管冲洗等方法探查肝内胆管;术中胆管造影常是肯定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手段,并能用以指点和选择手术方式;术中胆道镜检查能在直视下看到肝内胆管分支内的结石,有时还能通过胆道镜用结石篮和气囊导管等取出结石。

肝内肝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1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阻塞,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乃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类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点性临床表现。[1]

7诊断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除在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外,确诊主要依托影象学的检查发现。主要运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有B超、胆道X线检查、CT、PTCD、ERCP、胆道子母镜、MRCP、胆道镜等。

1、B超诊断

肝内胆管结石B超为无创性检查,方便易行,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一般估计诊断准确率为50%-70%。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图像变化较多,一般要求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大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象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受肠道气体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优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正确率70%~80%。但肝内胆管分支较多,不仔细扫描易漏诊,而且还要与肝内钙化点相鉴别。B超对肝内钙化点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困难在于,如果肝内点状、团状回声,其后若有声影,并不是典型的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那末单纯依托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比较困难。应结合其它手段综合判断。

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典型的图象是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其远端胆管明显扩大,可为结石引发的胆道阻塞及并发的胆管狭窄而至。有报道术中B超的运用(术中于肝脏面、膈面全面超声扫描)可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率达91%,残石率降至9%。

2、CT诊断

因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CT的诊断符合率为50%-60%。CT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大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系统地视察各个层面CT照片,可以了解结石在肝内胆管散布的情况。

3、X线胆道造影

X线胆道造影(包括PTC、ERCP、TCG)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经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PTC、ERCP、TCG的诊断符合率为80%-90%、70%-80%、60%-70%。X线胆道造影应满足诊断和手术的需要,一个良好的胆道造影片应能够全面了解肝内胆管系统的解剖学变异和结石的散布范围。胆道造影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有多方位X线摄片;

(2)某一肝段或肝叶胆管不显影时,应注意鉴别,结石阻塞只是其中的缘由之一,应作其它检查进行鉴别;

(3)不要满足某一处病变的诊断,因可能会造成漏诊;

(4)在分析胆道造影片时,尽量获得最近的造影片,因病情可能有进展。

4、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D)

PTC、PTCD穿刺路径有前路、后路、侧路三种,以侧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造影时影象清晰。对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者,PTC、PTCD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B超引导下PTC,成功率较高。对未做手术,而欲肯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可斟酌选用。

5、选择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子母镜、胆道镜的临床运用

肝内胆管结石ERCP可选择性胆管造影,对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肯定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内胆管的狭窄或远端扩大。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ERCP时,注入造影剂要充足,充分显示肝内胆管,才能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结石。

(2)在ERCP胆管显影后,可头低足高位、俯卧位,使肝内胆管充分被造影剂灌注和显影。

(3)可使用带气囊的导管,在ERCP胆管显影后,把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位的气囊充气或充水,堵住乳头,使造影剂不会流入肠道,肝内胆管充分显示。对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价值较大。

最近,有学者报告:ERCP两重造影可提高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是在ERCP胆管显影后,注入适当的空气。对肝内胆管及其2级分支充盈良好,预计对肝内胆管结石应有较好的影象显示。对未切除胆囊的患者,注入空气约5~10ml,若胆囊已切除的患者,注入空气约2~3ml。

胆道子母镜是通过母镜的活检管道放入较细的子镜。母镜的活检管道直径5.5mm,子镜的外径4.5mm。只用母镜行ERCP,然后对十二指肠乳头做高频电切(ECT),一般是小切开0.5~1.0cm或对十二指肠乳头行扩大,便于子镜进入胆总管,可直接视察胆总管、1~2级肝内胆管。可判断肝内胆管结石是不是存在及大小、部位、数量,肝内胆管是不是有狭窄、扩大等。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由于胆道子母镜较贵重,易损耗,不容易普及。

胆道镜包括术前、术中、术后3种方式。术前胆道镜是光做PTC,每周更换较粗的导管,5~6周后窦道构成。然后从窦道进镜,直视肝内胆管,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并行取石医治。术中胆道镜是在手术中切开胆总管,从切口进镜视察肝内胆管结石并行取石医治。术后胆道镜是经手术后“T”形引流管构成的窦道进镜(一般术后6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并医治。胆道镜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明确的诊断及医治价值。

6、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

不同于ERCP的全新的检查方法,属无创性检查,不需要做十二指肠镜便可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但MRCP影象清晰度略逊于ERCP,有待于技术上的改进和提高。对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诊断价值,但价格较贵,不容易普及。总之,B超、ERCP、胆道镜等方法诊断价值较大,简便易行,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尤其是ERCP和胆道镜,对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性高于B超。在B超检查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后,应常规进行上述方法的检查,可排除B超的误诊,也可在胆道镜直视下取出结石。

8辅助检查

胆道测压通过胆道测压可以了解胆汁通过胆道排泄是不是正常。对某一分支肝内胆管结石,胆道测压的临床意义不大。但对左右肝管接近肝门部位的结石伴胆管狭窄,可发现胆汁排泄不良,在病变上方引发胆管扩大、胆汁潴留,胆道压力增高。现在已有电子胆道测压仪精确的丈量胆管内的压力,应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核素闪耀扫描经常使用核素99mTc,静脉注入后经状内皮系统摄取后,排泄入胆道。扫描时可分层、定点,取得三维图象,显示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诊断提供较好的根据。但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理想。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视察动脉血管是不是存在移位、受压、中断及异常血管影。对鉴别诊断肝胆管癌、胆囊癌效果好,但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理想。而且动脉造影要求一定的装备,操作繁琐,技术条件要求高,不作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9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胆道阻塞和感染;由于肝胆管系统与肝脏实质细胞的直接关系,重症肝胆管炎常伴随严重的肝细胞伤害,乃至致使大片的肝细胞坏死,成为了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内胆管结石的并发症包括急性期并发症和慢性期并发症。

(1)急性期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急性期并发症主要是胆道感染,包括重症肝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及伴随的感染性并发症。感染的诱因与结石的阻塞和胆道的炎性狭狭窄有关。急性期并发症不但死亡率高,而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2)慢性期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包括全身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胆管炎和胆源性肝脓肿,多发性肝胆管狭窄,肝叶纤维化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失代偿,和与长时间胆道感染和胆汁滞留有关的迟发性肝胆管癌。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既增加了手术的困难,也影响手术效果。[2]

10医治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取,使肝内胆管结石的医治不但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还更加安全、有效。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医治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医治的确存在着许多困难,如结石没法完全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顺畅、结石重新构成等。目前,医治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医治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1、手术医治:目的是尽可能取净结石,消除胆道阻塞和狭窄,消除肝内感染性的病灶,从而使胆汁的排出畅通。手术的方法主要有:①高位胆管切开取石;②胆肠内引流;③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等。

2、中医医治:在手术和其它综合医治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和服用消炎利胆类中药,以控制炎症,增进结石的排出。

3、残石的处理:一旦患者在术后经T管造影被发现有胆道残留结石时,可在窦道构成后拔除T管,经窦道插入纤维胆道镜,在直视下用取石钳、篮等取石。如结石过大可采用激光碎石、微爆破碎石或其它方法将残石碎裂成小块后再取出。

一般情况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类静止状态不会原封不动的。当遇到寒冷、劳累过度或饮食不当等不良刺激时,患者肝内胆管中的结石就有可能由“静”变“动”,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因此,患者应配合医生进行长时间的视察和防治,不管有没有症状,也不管结石的数目多少、体积大小和是不是引发肝脏的病变。有条件的患者还应定期做肝、胆B超检查和肝功能的生化检查,这样可随时了解结石的位置、性质和肝功能是不是出现了继发性病变。

4、医治进展

中药排石疗法中药排石疗法适用于较小的结石或泥沙状结石的排出,而且主要用于胆总管结石的医治。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多伴随肝内胆管狭窄,因此疗效较差。但对接近肝门部肝内胆管的结石,尤其是小结石或泥沙状结石,排石效果较理想。中成药“排石颗粒”、“排石冲剂”,也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排石医治。

溶石疗法胆固醇结石的溶石疗法甲基叔丁醚(MTBE)体外溶石实验,溶解胆固醇结石的能力是辛酸甘油酯的50倍。国外已有临床试验报告。辛酸甘油酯的溶石周期为10~14天,而MTBE仅需4~4.5h,MTBE对机体的毒性还是比较大,现正在研究改进型。

胆红素结石的医治国内研制的桔皮1号、2号可用于胆红素结石的医治,效果好。

灌注溶石剂的途径以往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溶石医治依托“T”形管进行灌注。此法方便、易行。现在可以在PTCD(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窦道插管的条件下灌注溶石剂,也可经十二指肠镜逆行插入鼻-胆导管,经鼻-胆导管注入溶石剂进行医治。

术前、术中、术后胆道镜的运用术前经PTC(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建立窦道,每周更换扩大管,当窦道扩大到5~6mm时,经窦道送入胆道镜。术中可切开胆总管送入周密消毒的胆道镜;术后经“T”形引流管构成的窦道送入胆道镜。不论术前、术中、术后胆道镜都可行取石医治。

Burhenne等设计了取石钳、取石,在X线下取出肝内胆管结石,成功率90%。由于取石术依然是非直视下的手术,带有盲目性,因此未被普遍接受。而胆道镜下医治肝内胆管结石是直视下的手术,便于发现结石及并发的胆内胆管狭窄,配合篮取石,成功率较高。当发现胆内胆管狭窄时,不能直接看到结石,但从狭窄口有云絮状物飘流出来,此称“云雾征”,说明狭窄口后面可能有结石。可用篮取石,或碎石后取石。碎石方法较多,有激光碎石、液电碎石、气弹碎石、超声波碎石等。以气弹碎石效果较好,且不损伤胆道壁。但气压弹导碎石仪的碎石杆是金属制硬杆,过度曲折会致使碎石效果下落。以液电碎石运用最普遍,效果也不错,但如使用不当会致使胆道壁损伤。肝内胆管结石粉碎后可通过狭窄口取出结石。另外激光碎石会造成胆道壁热损,超声碎石会造成胆道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据报道:气道碎石仪有德国WOLF、瑞士LITHC-LAST生产的。由空气紧缩泵、气压脉冲释放系统、手柄和探针3部份组成。在胆道镜直视下,发现结石后,沿胆道镜器械孔插入气压弹道碎石机的探针,插至胆道镜前10mm,对准结石中央,按压手柄开关,撞击探针,使探针来回运动而击碎结石。每次碎石1~3s,1~3次结石便可粉碎。然后用取石取出碎石或冲洗出结石。对肝内二级以上胆管的结石,由于胆管位置深,行程曲折,探针过度曲折后会使撞击的能量消耗,效果不理想。

胆道子母镜的运用母镜的基本结构、性能同普通的十二指肠镜。按ERCP操作要领,把母镜置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位,做高频电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把乳头开口切大到1.0cm。从活检管道插入子镜,把子镜送入肝内胆管,寻觅肝内胆管结石,用取石将结石取出,或将结石粉碎后取出。

外科手术取石

胆肠吻合术最经常使用的方式是空肠-胆管Roux-Y吻合。手术时显现2、三级肝内胆管,取清结石,消除胆管狭窄,作扩大的吻合口。吻合口尽可能向左或右肝延伸。

肝叶切除结石位于一侧肝叶,不容易清除,可做肝叶切除术。

皮下盲襻建立盲襻的建立不但起引流作用,还可避免再次手术。使再次手术机会减少。

肝内胆管结石的复发问题

肝内胆管结石病人采取外科手术,或胆道镜等方式取石后,又复发肝内胆管结石,可能在肝内胆管不同分支复发。这是肝内胆管结石医治中的困难。复发的缘由与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相同,主要与继发的细菌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等具有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力,可把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而后者不溶于水,与胆汁中钙离子结合构成胆红素钙,致结石复发。另外,部份患者,再次产生肝胆管狭窄,而致结石复发。以左肝管多见。总之,肝内胆管结石构成和复发的缘由,还需要深入研究。

11饮食保健

肝胆都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分泌和浓缩后的胆汁是消化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摄取的脂肪靠胆汁乳化、分解后才能被消化和利用。患肝内胆管结石后,受损的肝功能、阻塞的胆道都可影响患者体内胆汁的分泌、排泄和浓缩,使胆汁的成份和数量出现异常,若此时仍不控制高脂肪食品的摄取,必然会加快胆管内结石的构成或增大。

所以,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食谱应遵守高糖、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的原则,多吃鱼类、鸡蛋、瘦肉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限制淀粉类主食(大米、面等)的摄取。必要时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点下服用具有益胆祛湿作用的中成药,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胆汁的分泌,增进肝内胆管中小结石和泥沙样结石的排出,减少新结石构成的机会。患肝内胆管结石的人应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的食品,由于饮食不当常常是致使患者病发的直接缘由。另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

1、尽可能减少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用量,不吃肥肉、油炸食品,尽量地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2、有相当一部分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构成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太高和代谢障碍确有关,因此要限制鱼子、各种蛋类的蛋黄及各种食肉动物的肝、肾、心、脑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

3、烹调食品以蒸、煮、炖、烩为佳,切忌大量食用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

4、增加鱼、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优良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食用量,以保证热量供应,从而增进肝糖元的构成,保护肝脏。

5、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以保持胆囊上皮细胞的健全,避免上皮细胞脱落构成结石核心,从而引发结石,或使结石增大、增多。

6、若条件许可,平时可多饮新鲜蔬菜或水果汁,如西瓜汁、橘子汁、胡萝卜汁等,并增加饮水、吃饭的次数和数量,以增加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减轻炎症反应和胆汁淤积。

7、少吃大头菜、芹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品,以避免因难以消化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引发胆绞痛。

8、戒烟酒及少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浓郁调味品,如芥末油等,以避免刺激胃肠道,引发或加重病情。

9、宜进平淡、易消化、少渣、温度适合、无刺激性、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不可图一时痛快而“放开手脚”,大吃大喝,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乃至引发胆道出血而危及生命。

12鉴别诊断

B超疑为“肝内结石”的强回声应与肝内血管钙化、胆管内气体或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回声鉴别。

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反复发作而致肝组织纤维化者,肝核素扫描可出现放射性缺损区,需与肿瘤引发的占位性放射性缺损鉴别。

有黄疸而无急性胆管炎表现者,应与病毒性肝炎和胆道肿瘤鉴别。

13预防

积极防治胆囊炎、糖尿病、肾炎等疾病和寄生虫感染。公道使用激素和降脂药物。尽可能避免引发因素。

调剂饮食,避免高热能、高糖、高胆固醇饮食,充分供应必须脂肪酸,维生素C和蛋白质食品,限制脂肪,合理安排餐次,避免热能入超和中年发胖。

保持精神愉快、科学安排作息、劳逸结合与消息结合,避免长时间伏案静坐。

肝内胆管结石这类疾病的预防工作是迫在眉睫的,大家做好前期的预防,便不至于为结石所困扰。









































乙肝小三阳怎样养肝护肝
A份额投资建议由于市场波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yy/10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