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文丨西部菌最近,催生了不少相关的城市话题。比如,强省会模式,是否还会再比如,现有的城市格局,会不会被重塑?医疗资源突出的城市,会不会受到更多青睐?哪些城市受影响最大?会不会有更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医疗投入?01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以及各大城市卫健委数据,截至年末,医院数量排名:北京(55个)、广州(38个)、上海(32个)、天津(31个)、重庆(31个),成都、西安均为27个。这个格局,很难说会有实质性改变。很明显可以看出,医疗资源强的城市,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大区中心。典型的如沈阳、哈尔滨,虽然目前的经济总量在全国20名开外,但医疗实力不俗,差不多可以进入全国前十。这就是老牌城市的底蕴和基础所在。城市医疗资源的补课,是最需要时间积淀的。影响它的因素,包括经济、行政级别、国企、科教实力等诸多方面。这次,让更多的城市明白医疗资源的重要性,并适当加大相应的投入,应该是可以期待的。但是,全国城市的整体医疗资源格局,至少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变化。相应的,在经济水平上,除了重点区域内的城市,可能在年度内的表现会受影响,但长远看,大体格局难有大变。02深圳有多例外不过,在全国主要城市,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深圳。目前深圳的医院数量,西部菌未查到权威数据。综合各方版本的说法,到年底,大概是接近20家的样子。而最新的消息是,深圳在年将新增2家医院。按照这个水平,深圳医院数量,在全国排名,大概在20名左右。这与它的一线城市地位,明显存在反差。不光是医院数量,这种顶级指标与经济实力不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数据是,深圳的人均床位数,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03张。而深圳年,这一数字仅为3.65,差距还是不小。所以,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力度,那么深圳应该是所有大城市中触动最大的,最需要补课的也是深圳。当然,可以看出,近几年深圳在医疗资源方面的补课是非常明显的。而补足医疗资源,医院、引进人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引进医学类高等院校。在中国,医院基本上都对应顶级大学。特别是建设开启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波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合并的潮流。比如,这次会师武汉的四大“天团”——“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都背靠顶尖大学。而目医院,也往往都是所在省内医院。深圳这几年在加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补课力度,未来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引入和培养更多的医学类大学。03医学院对城市有多重要相较于主要的大城市,在医疗资源方面,更需要补课的,是一般的地级市。比如,这次仅次于武汉的黄冈,在医疗资源的窘境就非常明显——超过万人口,只有2家医院。而地级市之间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的现象,非常突出。典型的是河南驻马店,户籍人口达万,却只有1家医院。类似的情况,西部菌未去详细检索,但相信并非孤例。地级市医院的分布状况,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比如,温州作为一般地级市,医院数量就达到了8家。同时,也与有无医疗院校有很大关系。比如,黄冈的医院这么少,一个很直接的因素,是没有一所医学类的二本学校。这里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总人口与黄冈差不多的湖南衡阳,也是一般的地级市,目前医院就达到了7家。而其中4家都医院。虽然多数为合并而来,但还是看出高等院校,对于地方医疗水平的重要性。医学院的价值,一方面是为本地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地方医疗资源投入和争取相关政策的一个重要平台。说白了,少一座医学类学校,地方医疗资源的投入,就少了一个抓手和保障。西部菌的意见是,辖区人口万以上的地级市,都至少应该有一座二本及以上的医学类高等院校。这不管是对于推进医疗资源下沉还是医疗资源分配公平,都有直接利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akn.com//mjcczz/170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