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如果将大脑血管比作沟渠,脑卒中则相当于沟渠堵塞,堵塞的沟渠越早疏通,恢复功能的几率越大。而疏通大脑中堵塞的沟渠,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病后进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挽救患者生命并改善临床预后。然而在我国,静脉溶栓率仅为1.13%,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的楼道里挂着多面锦旗,它们无言地诉说着张佩兰及其团队的奉献与坚守。多年来,面对造成社会和家庭负担最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在张佩兰教授带领下,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已经成功完成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余例,静脉溶栓治愈好转率92.16%,死亡率0.23%,诊治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挽救大量偏瘫失语的患者,也挽救了无数的家庭。自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到现在她们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上,接收了近名做静脉溶栓的住院患者,第一时间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不仅减少了国家的医保费用,更为患者缓解了痛苦和家庭的负担。每年的世界卒中日、帕金森日、中国医师节、重阳节等节日,科室均组织义诊活动,走进社区、医院进行义诊及脑卒中健康知识宣讲;积极参与天津市医师协会主办的“百姓健康大讲堂”系列讲座及义诊活动,定期深入社区、养老院、福利院,开展对口支援、义诊、健康教育等活动。科室利用每周固定时间召开医患沟通会,邀请住院患者家属参加,主管医生将住院患者病情变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化验及影像学检查等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增加了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和理解,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这支团队为抢救脑卒中患者的生命线尽己所能,拼命奔跑。作为团队“带头人”的张佩兰更是用尽全力,加速、冲刺,与时间赛跑张佩兰出生于一个医学家庭,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她从小立志从医。原本以帕金森病的免疫和临床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的张佩兰,在发现国内静脉溶栓领域几乎是零基础时,她决心要做国内该领域的拓荒者。自此,张佩兰带领溶栓团队负芒披苇、攻坚克难,开创性地应用抗栓+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并成功打破国际静脉溶栓指南“4.5小时”的禁锢,将黄金时间延长至6小时。在一次溶栓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呕吐、大小便失禁等状况,床上、地上、墙上到处都是患者喷射出的呕吐物,患者家属纷纷捂住了鼻子后退。而张佩兰却拿起了纸巾,仔细为患者清理口面部的呕吐物,清理干净后又拿起抹布和拖把,把患者喷出的呕吐物一一清理干净。这名患者出院时紧紧拉着张佩兰的手说:“我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张主任竟然毫不犹豫亲自动手,太让我感动了!”这样的事,在张佩兰这里还有很多。医院急诊曾接诊过一名“特殊”的患者。患者是一名40多岁的先天聋哑人,她的丈夫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儿子正上高中。平日里,妻子推着丈夫去市场卖菜,靠微薄收入撑起这个家。急诊检查后考虑患者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只有2个小时,最有效的治疗办法是静脉溶栓,但患者本人和丈夫都是残疾人,家庭非常困难,该如何选择?急诊评估的医生心里也没底了,急忙电话联系神经内科A4病区主任张佩兰。张佩兰赶到急诊后果断做了决定:“宁可冒着风险选择最有效的静脉溶栓,也不能放任患者瘫痪,出了一切问题都由科主任承担!”随着溶栓药物的输入,张佩兰带着医护团队和家属一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oakn.com//mjcczz/15839.html